在北方重工的生产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岗位,精益求精,用汗水诠释担当,用匠心铸就卓越。他们是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是北方重工的“大工匠”,更是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精益求精 解决难题的“智多星”
在北方重工重大部件分厂机加一车间,铣工“大工匠”黄彬的名字无人不晓。作为车间关键设备——数控13米龙门铣的操作者,黄彬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获评北方重工“大工匠”称号,他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多次解决产品加工中的技术难题。在加工某项目剪切机同步轴时,因该工件长度超过五米,且四个平行槽长度均超过5米,对平行度、垂直度要求极高,加工一度陷入困境。针对这个问题,黄彬提前钻研图纸,反复比对试验,最后采用多次打表,反复装夹释放压力、调整刀具角度等方法,圆满解决工件超长难题,满足高精度要求。
四辊破碎机“王”字架体结构复杂,内档狭窄,对行位公差及粗糙度要求极高,传统加工方法难以满足需求。黄彬凭借多年的经验,创新采用两件对标加工、宏程序编程刀补循环等先进工艺,圆满解决了工件变形难题,确保了产品的高精度要求,按期交付客户。
黄彬不仅自己技术过硬,还积极带领班组员工提升劳动效率。每周开展传授技艺活动,毫无保留地分享工作经验,培养新技能人才。在他的指导下,徒弟已具备主级工能力,实习生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帮工。黄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攻坚克难 勇挑重担的“急先锋”
在北方重工重大部件分厂机加四车间,数控立车主级工林晓锋是勇挑重担的“急先锋”。他深知,提质增效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为此,他创新采用“粗车铸焊刀+精车机卡车刀”的工艺组合,降低了刀具损耗成本,提升了加工精度。2024年,林晓锋完成工时8299小时,月均691.58小时,较2023年产能提升163.62%,创造了分厂立车加工的新纪录。
林晓锋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体现在工艺创新上,更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的严格把控之中。他说:“质量零缺陷,就是最大的降本。”2024年,林晓锋加工的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达100%,用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为企业在市场上赢得了口碑。
创新突破 技术攻坚的“排头兵”
在北方重工重大部件分厂机加一车间,七轴五联动数控车铣床主级工佟海龙是技术攻坚的“排头兵”。多年来,佟海龙始终秉持工匠传承精神,刻苦钻研数控理论及先进的加工技术。他通过自学,熟练掌握了8M、840C、840D数控操作系统及编程技术,成为独当一面的数控车铣床操作能手。
在加工周口钢铁5.5米剪切线产品的组合箱体时,七轴设备精度出现了问题,佟海龙认真推敲,仔细钻研,抛开了数控光缆尺的束缚,利用做基准面的方法,通过外径千分尺和内径千分尺等量具多次测量,完成加工,经激光检测完全达到产品的图纸要求。通过经验积累,佟海龙总结出各类工件装夹方法10余种,提升劳动效率30%以上。作为“大工匠”,佟海龙不断探索创新,大胆改制专用刀具、修磨废旧刀具,解决多项加工难题,大幅降低工具费用,每年节省各项费用万余元。
佟海龙不仅技术过硬,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将好的加工方法普及给同事,共同提升效率、提高质量。在他的指导下,徒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主级工,实习生周继寰获得了2024“一带一路”全国数字孪生五轴数控加工比赛全国一等奖。
匠心传承 奋斗不止的“追梦人”
黄彬、林晓锋、佟海龙,他们是北方重工“大工匠”的缩影,更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代表。他们用坚守与创新,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用匠心和奋斗,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未来,北方重工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在机床的轰鸣声中,北方重工的工匠们将继续以实干为笔,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故事,为中国制造业的腾飞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