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而种业更是涉及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等重要的民生问题。近年来,湛江大力发展深海远海养殖,着力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2022年水产总产量125.5万吨,总产值274.6亿元,连续20多年居全省首位。
恒兴部署水产产业链发展相关工作。(恒兴供图)
作为湛江水产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何全力打造水产种业“中国芯”,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说,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坚决给渔业种子装上“中国芯”,把种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围绕种质安全、水产养殖、现代渔业设施设备健全机制、明确指标、强化督导、挂表作战、狠抓落实。
在对虾种业选育的基础上,恒兴将加大对鱼类良种选育的研发投入。加快推进养殖平台及养殖工船的体系建设,依托恒兴水产食品产业链,打造从塘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供应体系,为广大消费者保障优质蛋白的供应。
树立大食物观 向海洋要食物
位于湛江东海岛,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简称“863基地”)气候宜人、海水优质,是虾苗培育的优质场所,曾被誉为虾苗“兵工厂”。
863基地占地300多亩,已投资2.2亿元,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养殖模式、营养生物饵料开发、与病害防治等工作,是一个集水产饲料、种苗、养殖、动保为一体的综合研发平台,通过研发一个项目,产生一个成果,形成一个产业,辐射一片地区,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恒兴供图)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863基地坚持产学研合作,利用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技术力量,联合开展育种、育苗技术攻关。2011年,863基地联合中山大学成功选育出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2017年,恒兴牵头行业龙头企业及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南美白对虾联合育种平台,目前已选育出3个新品系,1400多个家系。2022年,恒兴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选育出新品种红罗非鱼“中恒1号”,突破了红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863基地构建起红螯螯虾工厂化苗种培育技术体系,并突破了石斑鱼、金鲳鱼、军曹鱼等育种育苗技术。
做强水产产业链 迈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新征程
海纳百川,向海而兴。当前,广东正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科研水平稳步提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为重要支点,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必然能带动海洋渔业的结构优化,推动建设完善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装备产业全产业链,进而助力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恒兴供图)
863基地通过对相关海水鱼虾的良种选育、种苗繁育等开展研究工作,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和创新。“只有依靠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良种,才能把握种业竞争、产业发展的主动权。”陈丹说。
如何在生产、养殖、加工、运输、服务、包装等全产业链上进行科技创新,恒兴也有自己的考量。在海上养殖方面,恒兴于2006年从挪威进口了深水网箱,2010年承担广东省第一个深水网箱产业园,带动了HDPE网箱养殖业和网箱装备业的同步发展。接下来,恒兴将加快推进传统网箱的优化升级。通过改善网箱结构、使用新型材料等方式,提升网箱抗风浪能力,降低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损坏,加强设施配套,进一步提高网箱的易操作性。
恒兴注重提高科研人员的培养质量,不断引进高水平的育种人才,加强与院士、专家团队、科研院校合作,合力开展育种攻关。此外,恒兴也会跟湛江湾实验室一起,积极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加快推进养殖平台及养殖工船的体系建设,推动养殖平台、养殖智能化、能源供给、服务保障、通信及大数据等板块的有效结合,解决海上养殖的配套难题,保障养殖效益。
陈丹说,建设863基地20多年来,首先最深的体会就是坚持。水产新品种的培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专注”和“专业”成为恒兴事业发展的关键词,加强政产学研融合,合作才能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