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与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231期)暨人大深圳社会科学沙龙“新质生产力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系列十讲(第1期)隆重举行。本期主题聚焦“释放新质生产力与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建设”。
会议围绕“释放新质生产力与大湾区国际创新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聚焦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和金融支持等重点领域。与会嘉宾强调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指出其核心在于技术突破、创新配置和产业升级。金融在支持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被强调,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提出了实现“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策略。此次沙龙为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实施路径,对相关政策和实践操作将产生深远影响。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科学技术作为潜在的第一生产力,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才能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量态指标。因此,既要关注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技术的供给,更要关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杨再平会长引用“李约瑟之谜”,指出中国古代虽对科技发展有重大贡献,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低,这仍是当下的问题。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依赖企业家群体发现和实现市场机会,以及金融体系跨时空配置资源的助推作用,这两方面都期待大湾区先行一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何青表示金融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回顾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每次生产力的极大提升都伴随金融市场的变革。从硬科技到软科技的演变,金融市场需多层次发展以支持不同类型的创新。银行体系应支持高端制造业等硬科技,而资本市场和PE/VC应支持创新性强的软科技。中国需要兼顾软科技和硬科技的发展,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