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学森故居纪念馆对外开放】今年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10周年。经过近1年的提升改造,11月7日,位于杭州市上城区方谷园2号的钱学森故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据了解,钱学森故居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为纪念伟大科学家钱学森而修缮的传统宅院,今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协“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经过改造的钱学森故居纪念馆,不管是从展陈史料、空间布局还是展示形式上都有了明显变化,主要增加了展品和新媒体展示,并增添了不少钱老曾经用过的实物。
纪念馆建筑室内面积约780平方米,楼层为两层,是一个集收藏、展示、公众教育、研学等为一体的故居类纪念馆。杭州市科协、上城区人民政府在钱学森故居之畔的方谷园,还增添了82位已故杭籍或在杭院士的相关内容,纪念以钱学森院士为代表的“两院”院士,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感怀他们对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钱学森故居纪念馆(图源:杭州网)
【湘绣城博物馆开馆】11月6日,全国首家刺绣电影博物馆——湘绣城博物馆启动仪式在长沙金霞湘绣园举行。作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湘绣博物馆,湖南湘绣城博物馆既展示了湘绣的历史文化传承,也揭示了现代湘绣的发展和广阔的前景。启动仪式现场,还安排了刺绣体验活动,并放映了首部湘绣故事片《国礼》,电影中的湘绣《荷鹤图》《斯大林绣像》等同时在展厅展出。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明表示,湘绣城博物馆的开馆,对于湘绣非遗技艺的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湘绣文化能以更多的方式走向世界。
湘绣博物馆照片(图源:长沙晚报)
【国家考古专家学者考察郑家湖墓地发掘现场 】11月8日,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王巍带领的专家学者,到云梦考察郑家湖墓地发掘现场。
此次考察活动,来自中国考古学会、武汉大学、湖北大学历史学院、省文化和旅游厅及省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们,参观了云梦县睡虎地秦简原址纪念园,深入到郑家湖古墓发掘地进行了现场实地考察。
据了解,自2020年5月以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云梦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郑家湖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在3000亩区域内共发现战国秦汉时期土坑竖穴墓350余座,目前已发掘300余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
【《鱿鱼游戏》导演演员参加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活动】流媒体剧《鱿鱼游戏》导演黄东赫及演员李政宰、朴海秀和李炳宪11月6日晚参加美国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第十届年度“艺术+电影盛典”(Art+Film Gala)。盛典向艺术家艾米·谢拉德(Amy Sherald)和凯欣德·威利(Kehinde Wiley)及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致敬。该活动去年因疫情取消,今年恢复举办。馆方表示,活动的所有收入都将用于在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宣传电影艺术,让电影占据该馆展览规划的核心地位;这笔收入,同时也服务于该馆的整体使命,即“展览、藏品收购、教育活动,以及结合了艺术与电影的放映活动”。自创办以来,“艺术+电影盛典”已经致敬了昆汀·塔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斯坦利·库布里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导演,以及贝蒂耶·萨尔(Betye Saar)、凯瑟琳·欧佩(Catherine Opie)和约翰·巴尔德萨里(John Baldessari)等艺术家。
《鱿鱼游戏》导演黄东赫及演员李政宰、朴海秀和李炳宪11月6日晚参加美国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第十届年度“艺术+电影盛典”© FilmMagic
【中国】中国航海博物馆:2021年11月5日,由中国航海学会、上海交通委员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指导,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的“世界航海五百年:15~19世纪航海文物特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第二临展厅开幕。
展览共设“推进历史的科技”“改变格局的事件”“打造世界的贸易”和“充盈精神的艺术”四个单元,从科技、历史、战争、贸易和艺术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通过航海所连接的世界,讲述航海、贸易和战争相互交织的五百年航海历史。
此次展览展出300余件/套国内罕见的世界航海文物,涉及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五大洲的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瑞士、美国、德国、墨西哥、梵蒂冈等20余国;依托这些集聚异域风格的展品,呈现出15-19世纪世界航海的恢弘画卷。
展览将展至2022年2月20日。
展览海报(图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中国】成都市当代美术馆:2021年11月7日,“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在成都市当代艺术馆、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主办、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展人。
作为现象级的大型艺术活动,本次成都双年展由8个主题展版块、1个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和17个平行展版块组成。其中主题展邀请18位策展人组成策展团队,分别担纲“多态共生”“家园共栖”“智能共振”“时潮共燃”“生态共度”“意匠共鸣”“民族共情”“美育共线”的策划,展览期间还将举办“未然共思”主题的馆长峰会。
展览海报(图源:成都双年展)
【中国】中国美术馆:2021年11月6日,由中国美术馆与李可染画院共同主办的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河山有君——李可染画院院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继“河山有君——李可染艺术精品展”之后,该院在中国美术馆的又一次重要展示。
作为李可染画院艺术创作力量的一次集体亮相,此次展览精心挑选80余件作品。其中既有老艺术家新作,让人们能够从中一睹他们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又有当今美术界实力派中年画家的作品,体现出扎实的传统功底和艺术涵养;更有青年才俊锐意探索的佳作,令人耳目一新。展览较为集中地展现出李可染画院老中青艺术家整体的创作水平和专业能力。人物、山水、花鸟汇聚一堂,为当代生活写照;写意、工笔、兼工带写并美一室,为时代风采传神。
展览呈现在中国美术馆6号、18号展厅,展期至2021年11月21日(周一闭馆)。
展览海报(图源:中国美术馆)
【美国|赫尚博物馆和雕塑园】位于美国华盛顿的赫尚博物馆和雕塑园(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自2021年11月19日至2022年4月3日举办展览“拖因·奥吉·奥杜托拉:一种抵消理论”(Toyin Ojih Odutola: A Countervailing Theory)。此次展览呈现生于尼日利亚的艺术家拖因·奥吉·奥杜托拉的作品,主要展出40幅大体量单色素描组成的系列,这些画作描绘了这位艺术家想象的一个神话。展览占据了该馆二楼所有圆形内展厅。奥吉·奥杜托拉以探索素描和叙事之间的关系著称,她使用粉彩、炭笔、粉笔等材料传达她自己创造的精细的虚构故事。她用这个系列探索记号如何开启新意义的路径。通过在想象与现实间的游走,奥吉·奥杜托拉对绘画材料和画面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方法,专门在黑底上施以白色和灰色材料。
选自一种抵消理论(2019年)的“模仿课;她蒙上阴影的影响力”(Imitation Lesson; Her Shadowed Influence)© Toyin Ojih Odutola,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社教活动预告:探觅苏博——山水意趣,片石假山】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时候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寻找灵感。他在苏州博物馆的主庭院中“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构图摆放到每块石头的选择,倾注心血创作出了北墙之下的片石假山。浑厚的石头切片,由深入浅,高低错落排砌,营造出米芾画作中山水画的意境;在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中层峦叠嶂。
本次课程要学习纸艺这种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去设计一个全新的立体片石假山。具体报名可关注苏州博物馆官网。
活动时间:2021年11月13日(周六)14:00-15:30
活动地点:苏州博物馆本馆(东北街204号)忠王府多功能活动室
活动对象:8至12周岁未成年观众
活动指导老师居韬(图源:苏州博物馆)
【讲座预告: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几点思考”】2021年11月11日14点-16点15分,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几点思考”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后主楼2219开讲,主讲人是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
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引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项目保护与整体保护、原生态与生态、多样性与统一性、地方与国家、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发展等多个矛盾问题的讨论、争论。用本生态与衍生态这对动态矛盾概念来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和与之相关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或许有助于拨开笼罩在非物质文化生态认识上的迷雾,烛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发展之路。
讲座海报(图源:北师大民俗学)
【讲座预告:张敏“两周时期吴越文化遗物巡礼”】2021年11月13日(周六)下午1:30,“两周时期吴越文化遗物巡礼”讲座在无锡博物院西区负一楼报告厅开讲,主讲人是南京博物院二级研究员张敏。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吴越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它得名于两周时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如今又称“江浙文化”。以太湖、钱塘江流域为中心,吴越文化传承着江南地区几千年来所积淀的历史文脉和地域风情,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化版图上扮演着无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要认识吴越文化,必须先了解那些承载吴越文化的历史文物。本期讲座特别邀请南京博物院二级研究员张敏老师来院开讲“两周时期吴越文化遗物巡礼”,按时代、出土单位介绍两周时期的吴越青铜器、陶瓷器、玉器和琉璃器等文化遗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吴越的“官工业”与资源互动,深度解读吴越文化的内涵特质。
讲座海报(图源:无锡博物院)
【内蒙古发现31座2000年前的汉墓】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发掘出31座汉代墓葬,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陶器、钱币可推断出,墓葬横跨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约200年时间。
发掘的汉墓位于和林格尔县小红城古城西北约1公里的一处台地上。墓葬以西约2公里的明代大红城古城附近曾发现众多散布的汉代遗物,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初步推断明代大红城古城下可能叠压了一座汉城。
此次发掘墓葬分布密集且形制多样,有土坑竖穴墓、土洞墓、砖壁墓、砖室墓等,均为中小型单室墓。出土随葬器物种类包括陶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木器、贝壳等,共200余件。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教师李鹏珍介绍,陶器组合与漆器的普遍使用,是小红城汉代墓葬最大的特色。虽然多数漆器的木胎腐朽严重不能提出,但在发掘过程中仍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图像资料,而墓葬中出土陶器数量可观、种类多样、保存较好,充分反映了当时该地区墓葬陶器的随葬情况。
贴金铜魁星铸像
清代 高22厘米,1976年6月发现于南通市文峰塔顶层的天花板内,通体鎏金。该铜魁星的造型:右手执朱笔,左脚挑起金斗,这个动作寓意着魁星点斗;而魁星的右脚则稳稳地踏在一巨鳌头上,寓意着独占鳌头。魁星是古代读书人心目中最敬畏的神,也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精神寄托,因此被供奉在文峰塔的天宫内。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龚志芳、杨凌、张恬昕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