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赵海军)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势头强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一系列政策规范的出台,为商业航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业航天以市场化模式开展航天活动,聚焦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及数据应用等商业场景,与传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导的航天体系互补。在我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已超 500 家,涵盖卫星研制、火箭研制等多个领域,部分民营火箭公司具备发射卫星入轨能力,在商业发射中占比可观。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发布《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明确指出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卫星研制和系统建设,增强发展活力,因此2015年被称为民营商业航天的元年,到目前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我国民营商业航天面临的挑战主要还是仍需进一步完善资本的支持模式,并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更具持续性的高质量的市场需求。一方面,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商业航天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使得缺乏长期耐心资本支持成为发展阻碍。追求短期回报的资金,导致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另一方面,持续性市场需求和高质量客户的缺乏,制约了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现金流正循环,影响产品迭代升级。
川翔投资自2017年开始就投资商业航天,是中国较早的商业航天投资机构,主管合伙人张传征表示,商业航天已具备新质生产力特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但在其培育壮大的征程中,面对当前问题,解决之道既需要国家层面提供耐心资本、开放国家任务,也需要企业自身另辟蹊径,“走出去”战略就具有广阔前景。
在商业领域,发射卫星与建设卫星星座是一个主流的需求。全球很多国家都不具备自主建设卫星星座以及开展卫星互联网、导航、遥感服务的能力。我国的民营航天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灵活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和不同国家市场的合作,如能通过建设自有星座提供给海外客户使用或帮助其他国家建设商业星座的方式拓展海外业务,势必将实现新的业务增长。
在“出海”的过程中,商业航天公司需要像互联网、汽车出海企业学习,多一些客户思维,多一些产品思维。对境外客户特别是没有航天发射及卫星制造、运营能力的国家客户,设计一些便利的交钥匙工程,先做出一两个样板,再裂变复制,通过规模提升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这些也都是中国企业擅长的。
张传征认为,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走出去”,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其一,积极参加国际防务展,如阿布扎比防务展、沙特防务展、印尼防务展等,展示技术优势,获取国际订单。其二,针对不同国家市场,提供符合当地诉求的产品,尊重当地交易习惯,建立本土化团队,减少沟通成本。其三,航天涉及国家安全,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与有国际经验的公司、投资机构交流,确保在开发国际市场的同时维护国家安全。
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通过“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有望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开辟星辰大海,实现培育壮大的目标,为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商业航天的实力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