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同期,广东东软学院校长孙伟接受采访,以下是精彩内容:
Q1:请简要介绍一下贵校办学理念及办学优势?
孙伟:广东东软学院是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东软投资举办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理念是“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校办学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创造社会价值。
截至目前,广东东软学院已建校22年,累计为社会培养毕业生3万多名。
Q2: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贵校积累了哪些值得分享的好经验?具体开展了哪些创新性的工作?
孙伟:广东东软学院积极实施“项目驱动、校企协同”的产教融合教育模式,背靠东软,我们还与华为、腾讯、阿里云、奇安信等1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关系,培养的人才遍布各行各业。
第二,基于学校的校企合作机制,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我们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平台、众创空间、校企合作项目等,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将真实的企业项目融入教学。
第三,我们改革教学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优化了23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导向、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学校实行“1321”学期设置,将1个学年分为3个学期,包括2个理论学期和1个实践学期。其中,在实践学期,由实训教师带领学生做项目,推动产教融合。
最后,学校拥有1年以上企业经验的教师占比50.3%,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设立“年度教研教改标兵”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对在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
Q3:数智化转型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孙伟: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广东东软学院搭建了“4A”的柔性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方式(Any way)接触到任何内容(Any content),进行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同时,我们探索小班教学,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建设“微专业”,打破学院、专业、年级的壁垒,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其次,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了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拥抱新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等工具来管理课堂、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数智化转型也推动了大学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学校需要不断地加大投入,保持技术设施的现代化。
Q4:随着数智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应如何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
孙伟:数智时代到来,高等教育既要守正,同时也要创新。广东东软学院将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坚持TOPCARES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与学习习惯、责任感、价值观和实践应用创造社会价值8个一级能力指标,目前已更新至3.0版本,特别增加了数字技术基础知识、融合与创新等多项数字化指标。
学校基于前期智慧校园建设以及混合式教学改革基础,发布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推动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等六方面深层次的“人工智能+”变革。
在教育改革创新和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将推进“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改革试点;选取部分课程试点开发“数字教师”;探索实施“AI+”学生成长画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评价、学习推荐和一系列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