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建筑,而建筑是生活的镜子。”——贝聿铭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上海站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ower Station of Art,以下简称“PSA”)与M+联合主办。该展览于2024年6月至2025年1月由M+主办并于香港首展。展览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I. M. Pei,1917–2019)在中国内地的首个全面回顾展,展期由2025年4月26日至7月27日。展览由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王蕾和荷兰鹿特丹Nieuwe Instituut (New Institute)馆长兼艺术总监及候任伦敦Zaha Hadid Foundation总监陈伯康共同策展,获得贝聿铭遗产管理委员会和贝考弗及合伙人事务所(该公司由贝聿铭共同创立)的支持。上海站展览由Christian Louboutin 路铂廷特别支持。
贝聿铭是上世纪至今具国际影响力的美藉华裔建筑师。他在1983年获得普利兹克奖。从业七十年间,他主持的建筑项目横跨辽阔地域,广受瞩目,包括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卢浮宫现代化改造计划、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地标性项目,奠定了贝聿铭在建筑史与当代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次“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在上海的展览将重访贝聿铭建筑生涯的起点,他曾在这方土地上学习与成长。1927年,10岁的贝聿铭随家人从香港来到上海,先后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这段经历成为年青的贝聿铭接触现代建筑的契机。彼时贝聿铭时常往返苏州上海,穿梭于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的江南庭园建筑与国际大都会现代景观之间。这些早年的多元文化空间体验为他带来启发,令他致力于在跨文化和现代环境中探索和演绎地方性和历史原型。
在PSA举办的“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将呈现逾400件展品,包含来自机构或私人收藏的绘图手稿、建筑模型、摄影、影像及文献资料,其中不少展品是首次在中国内地公开亮相。展览分为六大主题,近距离探索贝聿铭的生活和工作。这些主题不但充分展示贝聿铭独特的建筑手法,更将其作品与社会、文化及其人生轨迹交相对照,显示建筑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建筑师柯卫(James Wei Ke)担任“人生如建筑”上海站的展览设计。他在提炼贝聿铭最具代表性的空间与形式元素之余,侧重于将这些内容重新“谱曲”,并以“复调”形式,高低有致、曲折有法地呈现于PSA展厅,为观者提供一种近似中国园林的多重视角。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表示:“‘贝聿铭:人生如建筑’是继‘草间弥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先后于2023年及2024年巡展至西班牙及葡萄牙后,M+第二个由本馆策展并展开全球巡回的特别展览。这筹备历时七年的展览,凝聚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刻的洞察,体现了M+卓越的策展能力与视野。我们很高兴能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合作,将此回顾展带给中国内地更广大的观众,尤其是贝聿铭在中国度过其成长岁月,并在中国开展了多个建筑项目。展览除了重新介绍贝聿铭的生平及其重大贡献,还揭示了他非凡的一生中被忽略的重要面向。”
PSA馆长龚彦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诞生在流动的文化中。疏离没有沦为乡愁,反而助力他以自己的方式应对生活和客户需求。谦逊、务实、睿智、给予,是他的人生色彩,也是他建筑的文化底色。”
展期内将发生一系列富有启发的讲座与探讨。开幕当天的圆桌讨论《反思、偏见、实践:贝聿铭与中国》由展览联合策展人兼M+设计及建筑策展人王蕾主持,邀请包括丁沃沃、黄文菁、刘克成、柳亦春、林兵、柯卫六位嘉宾加入对话,结合他们作为建筑师、教育家或评论家的切身经验,围绕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或方法论等具体议题表达见解。作为PSA和M+签署合作意向书后的首个共同项目,本次展览亦是“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重点节目。作为“2025上海西九文化周”的一部分,M+和PSA将于6月19日共同主办一场公共讲座,邀请贝聿铭之子、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兼创始人、建筑师贝礼中和艺术家徐冰展开对话。讲座将在王蕾的主持下,深入探讨贝聿铭对其同时代艺术的兴趣、他所接触到的艺术实践,以及他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与艺术家展开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