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朝日新闻》网站4月8日报道,研究表明,时间感知不仅受到新陈代谢的影响,还与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密切相关。当信息处理速度提升时,人们会感觉时间流速慢于实际情况。学界认为,情绪亢奋会导致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加快。
1984年,英国心理学家弗雷泽·沃茨等人针对蜘蛛恐惧症患者与非恐惧人群展开研究,观察他们看到密闭玻璃箱内的蜘蛛时在时间感知方面存在的差异。
结果显示,虽然受试者实际观察蜘蛛的时间均为45秒,但蜘蛛恐惧症患者平均感知时间为56秒,而非恐惧人群平均感知时间为33秒。这表明,当人产生恐惧情绪时,主观体验到的心理时间更为漫长。
由此推想,与喜欢乘坐过山车的人相比,对过山车心存恐惧的人在体验过程中可能感觉时间过得更慢。人们在产生恐惧情绪时,会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而实际上往往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
当人面临致命危险和恐怖场面时,会觉得周遭景物像处于“慢镜头”中一样,极其缓慢地变化。这在交通事故亲历者中尤为常见,学界称之为“时间膨胀现象”。
早期研究认为,这种现象并非真实存在,仅仅是一种记忆错觉。此前也有实验报告支持这一观点。
2007年,美国一个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实验,让未系安全绳的受试者从31米高处坠向安全网。受试者佩戴可显示闪烁像素文字的臂显装置,需在坠落过程中辨识文字。若恐惧情绪导致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加快(导致时间感知变慢),则受试者应该可以识别出以较高频率闪现的文字。
然而,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受试者主观感知的坠落时间长于实际,但文字辨识阈值未发生改变。由此推断,其实并非发生了“时间膨胀现象”,而是大脑强化对恐惧事件的记忆引发的错觉。
但日本心理学家一川诚指出,受试者在坠落过程中难以观察臂显装置,“仅凭这项实验无法否定‘时间膨胀现象’”。
为验证“时间膨胀现象”是否存在,一川团队设计了如下实验。受试者端坐着观察屏幕图像1秒后,需就显示时间仅为0.01至0.06秒的低饱和度图像作出判断。受试者要回答是否看到颜色发生变化。与前述自由落体实验一样,若存在“时间膨胀现象”,则即使颜色变化速度加快,受试者也应该可以正确识别。
实验结果显示,比起看到让人安心的图像,面对蛇等令人感到危险来临的图像时,受试者的时间感知显著延长,更易察觉快速色彩变化。研究团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恐惧情绪会加快视觉信息处理速度,增强瞬间变化捕捉能力。
一川等人取得的这一研究成果是全球首次确认“时间膨胀现象”。但之后也有人向一川提出质疑,指出蛇纹等图像色域分布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影响。为此,一川团队改用色域相近的人脸图像再次开展实验。
受试者端坐着观察屏幕显示的表情图像,包括愤怒、恐惧、喜悦和无表情四类。实验过程与此前基本相同。结果显示,比起看到无表情的图像,看到显示愤怒、恐惧和喜悦表情的图像时,受试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识别色彩变化。
研究团队又用人们难以一眼看出表情的上下倒置图像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不同表情的图像没有对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产生影响。
一川解释称:“研究表明,影响时间感知的关键在于情绪唤醒度,而非图像色彩、愉快和不愉快等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