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惊鸿照影来》《故山犹负平生月》《今夕清影何处寻》《长夜相思如星河》《等闲变却故人心》《一日看尽长安花》……如今微短剧的剧名已经如此古风了?
“曾用名”专注霸总、娇妻 主打一个“一爽了然”
从短剧市场现状来看,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预计2027年将超1000亿元。
早期的短剧剧名,往往以直白、简单的方式呈现,直接点明短剧的核心元素或主题。在短剧发展初期,为了快速吸引观众眼球,创作者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起名,如《我养的小白脸是大佬》《闪婚后被千亿总裁宠上天》《霸总狠狠爱:小娇妻带球跑》这类剧名。“总裁”“大佬” 等热门元素被直接植入,让观众一眼就能了解短剧的题材与大致走向。
这种直白的起名方式在当时确实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部分观众的注意力,满足他们对于特定类型故事的好奇心理。但也存在一种现象:部分微短剧为博眼球、追流量,在片名和剧情上无所不用其极,常以夸张、低俗的剧名吸引观众。针对此种现象,广电总局严令禁止微短剧出现色情低俗、血腥暴力、格调低下、审美恶俗等问题。
如今剧名走古风文艺范 寻求独特卖点吸引观众
但不知从何时起,微短剧剧名走古风路线,化用古诗词也不在话下。比如《长夜相思如星河》讲的是女主重生复仇;《今夕清影何处寻》说的是武器设计师穿越成将军二小姐,与宣武王相互拉扯、情愫暗生;《此生愿与君陌路》讲的是女主重生不再重蹈覆辙。
一度冲上短剧热力榜冠军宝座的《故山犹负平生月》剧名化用自宋代苏轼词作《醉落魄·席上呈元素》中的名句“故山犹负平生约”,原句意为“虽辜负了归隐故乡的约定”,但就剧情而言,似乎和剧名关系不大,该剧围绕几位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充分展现了他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内心的挣扎与碰撞。
微短剧剧名走向文学化,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微短剧审核的严格,创作者急需寻求独特的卖点来吸引观众。文学化的剧名就如同一块金字招牌,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意象,在众多剧名中脱颖而出,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例如《一梦枕星河》化用古人对星河浪漫想象的诗词意境。剧名暗示了剧中人物在如梦如幻的时光里,为守护传承非遗、建设城市,如枕于星河之上般,有着美好而浪漫的追求与付出。另一方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浪潮也推动着这一现象的发展。古诗词、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将其中的元素融入剧名,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致敬,同时也为短剧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像《古相思曲》,直接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相思” 这一永恒的情感主题,跨越时空,极易引发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陷入“文不对题”的尴尬 甚至停留在“表面功夫”
这种文学化的命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观众对于微短剧“接地气”的印象,当剧名与内容相符时,文学化的剧名无疑是锦上添花。然而,部分短剧虽在剧名上化用古诗词,营造出高雅意境,内容却与剧名大相径庭,令观众大失所望。许多短剧陷入“剧名大于内容”的尴尬境地,华丽的辞藻下是套路化的剧情和扁平化的人物,进一步突显了短剧市场的内容困境。
这样“文不对题”的案例在短剧市场比比皆是,比如《月下花影疏》的剧名融合古代诗词中常见的 “月”“花影” 等意象,摆脱了短剧剧名直白、低俗的表达,营造了富有诗意、清幽浪漫的情境。比如《故山犹负平生月》就引发业内人士吐槽,“短剧剧名文学化,化用古诗词,但剧情本身亮点不多,槽点不少,特效糊弄,所谓全球首富有点寒酸,只要剧情够爽,观众就会买单。”
虽然剧名起得“文艺范”十足,但短剧的内容与其剧名却严重脱节。该剧以都市情感剧中常见的背叛、离婚、暗恋与新恋情为线索,主题表达仅停留在表面的情感纠葛上,没有深入剖析背叛行为背后所反映的人性弱点、婚姻困境的根源以及个人在困境中自我成长。短剧《朝歌赋》中“朝歌” 一词富有古典韵味,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繁华都市和悠久历史,而“赋”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也为其增添了文化气息,但该剧的主要内容却与剧名相去甚远,主要讲述复仇妖艳太后与腹黑偏执帝王的宫廷禁忌恋,包含双强组合与虐恋小妈文学等元素。
记者也注意到,部分短剧剧名更加文学化的同时,其内容创作却没有与时俱进,反而是陷入泥沼、止步不前,剧情内容却漏洞百出、逻辑混乱,情节老套乏味,人物形象也十分单薄。短剧制作方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功夫”上,还应当静下心来,让短剧真正成为传递正能量、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优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