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吱”“嘎吱”,清晨六点,大兴安岭山间响起一阵踩雪声,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图强林业局潮河林场营林作业组正在前往作业点,完成340公顷森林抚育任务。
在地处我国最北端的莽莽林海,营林工人们需要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营林工作。
从城区驱车行驶约1小时,记者来到了营林工人在山上临时搭建的作业点,厚厚的帐篷内,没有信号,工人们取冰水饮用做饭,除了能和定期上山送补给的工友见面,队伍与外界几乎处于“失联”状态。
“我们要扛着油锯、割灌机等修剪病腐木、倒木,并把它们整理成堆。冬季工作能够减少对林木的干扰,还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环境,让树木在天气暖和的时候长得又快又好。”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营林工人高占山告诉记者。
营林工人正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徐凯鑫 摄
在进山作业途中,积雪没过膝盖,每走一步都很艰难,记者走了不到半小时,已经气喘吁吁,头顶微微冒汗,一不留神就“坐”在了雪地中,需要旁人搀扶才能站起。
而高占山对这样的环境已经颇为熟悉,他戴着防风帽,身穿迷彩服,扛着20多斤的割灌机,脸颊被冻得通红,脚步却十分稳健:“今年雪大,积雪得有50多公分深,不好走,你沿着我的脚印走,注意别被两旁的树枝划伤了。”
营林工人正在堆放树枝。新华社记者 徐凯鑫 摄
在“雪海”里行走约两公里后,一阵“隆隆”的声音传来,率先到达的工人们已经在用割灌机清理修剪病腐木。高占山也拿起割灌机,仔细观察树木情况后进行修剪。长期作业让他的手上频生冻疮,又红又痒,“被冻伤是家常便饭,但其实冷不可怕,最难熬的是干活出汗后再被风吹,身上又湿又凉,半天都缓不过来”。
作业人群中,戴着粉色围巾的张晨星格外显眼,她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女性主要负责把修剪下来的树枝归拢在一起,方便作业。”工作十几年,每年冬天她和丈夫一起上山:“上山时心情特别敞亮,我喜欢山里的气候,四季分明。”张晨星笑着说,森林里还能经常见到狍子、兔子等动物。“你看,积雪上还能找到他们的脚印”。
临近中午,工人们停下手中的活,从怀里和背包中掏出自带的午饭。面包、馒头、包子,配着保温壶里的热水,就着寒风和冬日的阳光,靠着笔直的白桦树,大家有说有笑,呼出的气凝结在空中。
高占山(左一)正在吃面包。新华社记者 徐凯鑫 摄
下午三点多,天色变暗,营林工人们回到帐篷里。帐篷主体由木头、防水布和塑料膜构成,里面温度适宜,木头架起的大通铺上有约20张床铺紧密排列。
营林工人罗淑芬将凿好的冰块放进锅里,将其慢慢融化,“很难吃到新鲜蔬菜,一般吃白菜、冻豆腐、土豆这些易保存的食材。”罗淑芬说,干活回来后大家都很累,浑身酸痛,没什么娱乐项目,饭后聊聊家常,便沉沉睡去。“就是偶尔会想念孩子,等干完活就回去陪他们。”她的眼中闪过一丝落寞。
夜色降临,林海雪原中,帐篷上炊烟袅袅升起,氤氲出一丝暖意。(记者戴锦镕、徐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