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科技筑基 智启未来”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第二场圆桌对话环节,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副总编辑商亮主持,以《贯通式培养教学模式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题,邀请北京一零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熊永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李晓辉,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院院长(兼)吴志军,就各自学校的育人经验和实践探索情况展开讨论。
针对在初高中阶段,学校如何识别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问题,李晓辉用“三个有、一个能”来回答,他介绍,较早期阶段是有兴趣和有天赋,而有兴趣和有天赋是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有天赋是做事效率特别高,和别人不同;有兴趣是好奇心特别强。中学阶段后,这些学生的特征会更明显,此时就要往有志向方面培养,坚定他们的做事目标,将有兴趣转化为有志向;在品质上做好指导和督导,引导其能够形成自律。概括起来就是从发现到培养,最后成为有兴趣、有天赋、有志向,能自律。
针对贯通式培养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李晓辉介绍,贯通培养最大的价值在于:真正尊重人成长的规律,人成长最大的规律一个是主体性,另一个是差异性;不同孩子是不一样的,学校所有学段设计是按平均水平,两头的孩子都会有,有的孩子早慧型可以快速成长,而另一头有些孩子则高中毕业水平都达不到。贯通式虽然是实验性和部分学校做的事情,也是很难做到。为此,需要给一部分早慧天赋的孩子提供一个成长空间。从国家角度看,希望孩子可以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越早成才贡献就越大,要让有天赋的孩子尽快成长起来,这件事特别值得探索,哪怕走一些弯路也是值得的。
谈及如何从各学段设置相应的课程,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时,李晓辉从两个角度进行介绍,一是课堂角度,针对个体差异,包括特别有天赋的学生,学校开设分类、分级、分层课程;分层是指同一个年龄段和同一个学段学习能力不一样,名称为PARB,R课程是标准的,B是基础的,A是高级的,P是专业级的;而分级课程更适用于贯通的孩子,从课程上保证了其个性化的成长。二是教学角度,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上让其知道世界不确定性的答案更多,依靠跨学科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创新,做到贯通。
关于如何构建初、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以便及时调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和方法,李晓辉表示,中学与高校之间是相互关注的,学生要想进入理想大学和专业去学习,会特别关注各高校发布的招生信息;希望高校到中学建立一些项目班,让学生与高校间建立起联系,帮助他们成长,进行专业发展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