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0月28日电(吴文华、赵梦琪、李晓笛)“不要这么矫情”“你就是想太多了”……面对抑郁症患者,很多人会给出这种安慰。实际上,抑郁症真的不是太作太矫情,研究表明抑郁症实际是一种疾病。严重的抑郁症可能会导致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本期《健康解码》栏目,新华网请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朱舟教授,请她来介绍抑郁症方面的相关知识。
新华网:很多人不认为抑郁症它是一种病。请您介绍一下抑郁症到底是什么?
朱舟:很多人的观念上面认为抑郁症它跟这个性不好、小心眼、闹脾气有关系。实际上随着我们现代的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它确实是一种疾病,而且是有生物学基础的疾病。
它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性的因素,比如说饥荒、战乱、地震这种重大灾害的时候,包括疫情,患病的人数会增加。
也有社会家庭的因素,如果说一个人的家庭关系特别好,社会支持特别多,患抑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同时也有生物学的因素,比如说神经科的很多疾病,会伴发抑郁。帕金森伴发抑郁的比例70%,中风的病人伴发抑郁的比例40%。还有很多心梗的病人、糖尿病的病人伴发抑郁的比例也是非常高的。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的比例也会增多,女性一般大于男性。所以它也有一些生物学的(因素),比如说产后激素水平的剧烈变化,很多人产后抑郁;青春期因为性激素的一些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也容易出现抑郁,我们所说的 14 岁现象;在更年期,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很多女性有抑郁的表现。
所以抑郁它既有社会的因素,有家庭的因素,也有一些生物学的因素。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比如说遗传或者是某一个途径完全能够解释抑郁。
新华网:现在一些人认为抑郁症患者太“作”太矫情,对这种看法,你怎么看?
朱舟:如果是家人或者朋友有这些想法,无疑会给患者的病情雪上加霜。因为患者在低落的情绪下,可能需要一个倾听者,就是一个能够与他共情的人,能够支撑他度过这一段比较黑暗的时间。
如果你还漠视他的痛苦,甚至嘲讽他的痛苦,这无疑就是给患者雪上加霜。他会觉得似乎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就更加不想去倾诉,不想去给别人知道。他可能会故意去伪装或者是掩饰,也就是所谓的“阳光性抑郁”。他可能在外面装的一切是正常的,实际上他的痛苦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不愿意去求医,不愿意去求助,会导致患者的情绪陷入恶性循环。
新华网:作为朋友和家人,我们可以为抑郁症患者做些什么?
朱舟:我们如果碰到有这样情绪问题的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一个很好的共情者和倾听者,尽量能够鼓励他说出自己所有的感受,不要说“你很作”“你怎么想不开”,你要站在他的角度上充分与他共情。
如果他的情绪特别的糟糕,已经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钻进牛角尖里,或者说陷进情绪的黑暗里,完全没法通过他人帮助或者自己调整走出来的时候。你要提醒他及时去就医,因为医生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可能患者是比较轻度的抑郁,或者是比较偏中度的抑郁时,能通过自我的调节,通过朋友的帮助和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后,能够走出来。但是如果他有很严重的自杀倾向的,这个时候还是需要正规的医学治疗,否则后果会比较严重。
新华网:听完朱教授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抑郁症可能是由生理、心理、遗传等多种因素产生的。碰到抑郁症患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一个好的共情者和倾听者,帮助他们早日走出阴霾,渡过难关。
问医问药问健康,留言请发送邮箱xhhbhealt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