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环球时报社、中国科协新技术开发中心和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50大“新质生产力产业实践示范案例”。华为云盘古大模型凭借其卓越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应用实践,成功入选“人工智能”示范案例TOP5。期间,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CMO张鹏接受采访,就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华为云的AI战略及实践等话题进行深入分享。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CMO张鹏
据统计,本次50大案例中,围绕AI的应用实践入选案例数量过半,充分彰显了人工智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谈及2024年AI领域的创新亮点,张鹏指出,AI发展呈现出三大明显趋势:一是AI正逐渐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凭借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二是AI正加速渗透至各行各业,推动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张鹏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行业开始借助AI提升效率和生产力,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是AI for Science成为新热点,随着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学奖颁发给人工智能领域学者,AI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被业界广泛看好,并被视为大模型下一步发展的核心方向。“AI走入科学研究,可能会开启无限可能。”他认为。
早在2018年,华为开始启动AI发展战略,随后推出了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目前,该模型已在30多个行业、400多个场景中得到应用,涵盖了政务、金融、制造、医药研发、煤矿、钢铁、铁路、自动驾驶、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气象等多个领域。同时,华为云还与科大讯飞、顺丰、腾讯音乐、海螺集团等行业头部企业展开了深度合作,共同推动AI大模型在行业中深耕细作、结出硕果。
张鹏介绍,华为内部包括研发、营销、交付、供应链等各个领域已全面拥抱AI。此外,还在着力构建AI基础设施。目前,华为云已在贵州贵安、内蒙古乌兰察布、安徽芜湖等地建立了超大型数据中心集群,有效提升了AI算力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技术创新方面,华为云通过CloudMatrix架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智能算力集群,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便捷、高性价比的算力服务。
与此同时,华为云升级昇腾AI云服务,让企业无需改造或自建机房,无需运营维护AI算力基础设施,一键获取澎湃AI算力;还构建了一站式大模型工具链ModelArts Studio,支持盘古大模型及第三方大模型的开发与托管服务,并提供相应的工具和行业集成套件,让企业可以方便地将大模型与业务系统结合。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全栈AI能力,华为云已经携手物流、文娱、制造、医药等多个行业客户打造了丰富的产业实践。在此次新质生产力产业实践示范案例中,入选人工智能赛道TOP5案例的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的背后,就有华为云昇腾AI云服务的算力支持。
此外,荣获先进制造领域示范案例的海螺集团及此次“创新探索”新质生产力示范案例中的美图生成式AI影像设计工具、海亮铜加工工艺技术场景行业大模型,也都有华为云的技术支持。
尽管AI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张鹏坦言。如场景寻找难、数据获取难、系统构建难、高昂的算力成本等。针对这些问题,华为云正携手行业伙伴共同攻克难关,并在应用、生态等各个方面积极实践。“华为云坚持‘解难题做难事’的核心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把简单留给客户,把复杂留给自己。”张鹏说。
大企业是技术应用的先锋,但要实现全社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还得依靠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针对当前许多中小企业想拥抱AI却“有心无力”的现状,华为云提供了多种灵活的AI服务方案,以满足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对于具备技术能力的大企业,华为云提供训练大模型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而对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则提供标准化的基础模型和算力租赁服务,助力其轻松拥抱AI技术。
对于大家担心的AI研发、使用门槛过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张鹏认为这主要依赖于产学研共同来推进。对于华为云而言,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携手生态伙伴,让AI技术像水电一样,成为一种普惠型的云化基础设施,帮助不同规模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张鹏总结道,中国的AI产业已经从早期的“技术狂热”阶段走向了“应用深耕”的新阶段。面对这一机遇,他呼吁更多企业、学者和机构携手合作,共同推动AI技术的普惠应用和创新发展。“每一年都是最好的时代,但关键是看我们能否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