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让师生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加持久、安全感更有保障,这是一张必须答好的“考卷”。广西大学通过打造基层党建“作业本”模式,将师生“急难愁盼”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责任清单”,营造“人人争当解题者”的实干氛围,引领党员干部涵养想干事的内在自觉、练就能干事的过硬本领、激发干成事的责任担当,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以民为本,涵养想干事的内在自觉
“想干事”,关键是想为谁干事,想干怎样的事,想怎样干事。广西大学党委以解决师生“急难愁盼”为党建工作成效标尺,通过“师生提作业—党组织答作业—多方判作业”的流程,各级答题组“领作业”“做作业”,将师生需求转化为责任清单,党员干部主动深入基层、贴近师生、问需于民,把解决好师生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作为努力方向,着力解决师生关切的“学住食行”等方面突出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师生心坎上,以想干事的追求破难题、解民忧,使做作业的过程成为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
问题导向,练就能干事的过硬本领
党员干部有想干事的自觉,还要有能干事的本领,需要到服务群众的一线大显身手、到急难险重的任务勇挑重担。学校以师生需求“提作业”为切入点,依托本校计算机学科优势,开发“师生e见”线上平台,实现问题“24小时全天候收集”,结合线下书记聊、基层找、巡视查、上级点等方式,形成多渠道、常态化的问题发现机制,转化为党组织的“必答题”。通过线下回访、线上评价等方式,由师生对解决问题的满意度和时效性“判作业”,形成“发现问题—分解任务—督办落实—结果反馈”的全链条,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学校还将基层治理成效纳入干部评价体系,明确“事上看、事上练、事上选”的用人导向。这种“需求驱动”“师生评价”“实效导向”的闭环机制,迫使干部直面问题,倒逼干部主动作为,在一个个的“解题”过程中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服务群众的本领。
机制创新,激发干成事的责任担当
“想干事”“能干事”是干部干事的基础,而最终的落脚点是“干成事”。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总答题组”,构建了“学校—学院—支部”三级纵向联动、职能部门横向协同的“同题共答”机制,形成上下一心、协同共进的工作格局。针对学生反映的图书馆插座不足的问题,后勤基建处、财务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部门多次现场办公,创新“弓字形”桌椅布局和低成本布线方案,从需求调研、方案设计、招标采购到竣工验收,完成新增2572个插座仅用时2个月。这种协同机制打破了部门壁垒,推动干部从“单打独斗”转向“团队作战”,有效激发了干部的责任担当,实现工作从“完成任务”到“追求卓越”的转变。自基层党建“作业本”启动以来,全校693个“作业”,其中90%以上的问题得以办结,师生满意度超92%,广大师生幸福感、归属感提升明显,学校建设发展的强大合力不断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