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晓鹏/北京汽车博物馆 北京100070
摘要:行业博物馆是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行业博物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延伸。以北京汽车博物馆为实践案例,探讨行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法与新路径,探索行业博物馆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以进一步满足公众多元需求,更好地践行行业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实现行业博物馆的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文化传播;行业发展;北京汽车博物馆
一 研究背景
行业博物馆的出现及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它满足了社会多元文化需求,也引发行业广泛关注。陆建松专门讨论了行业博物馆的定义和内涵,他认为行业博物馆是指专门从事某一行业的文物标本的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的机构,它利用特殊的行业文物,以其特有的展示手段,阐述该行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达到传播行业文化科学知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1]。广义的行业博物馆主题可以涉及社会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本文采用广义说法,探讨行业博物馆发展的共性问题。
近二十年来,关于行业博物馆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一方面主要探讨定义与界定、现状与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等,另一方面则结合业务实践从藏品管理、社会教育、展览策划、文旅融合等层面开展个案研究。唐志强等认为行业博物馆的陈列具有专业性、史实性、现代性、科学性和参与性[2];陈红琳从隶属关系、发展定位等问题出发,认为目前行业博物馆藏品体系大多存在藏品种类不平衡、来源单一、经费紧张等困境[3];对于行业博物馆的功能性研究,姚畅从前期可研、社会力量、顶层设计、精准传播四个维度切入,提出了行业博物馆“文+”的教育模式[4];柴子雲从基础设施、人员储备、博物馆内容展示等方面,对行业博物馆文化服务提升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5];王金认为行业博物馆作为行业科学文化传播的新阵地,最大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展览的方式将行业的历史发展、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等展现给公众,另一方面开展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活动[6]。总体而言,当前行业博物馆已经到了一个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成为诸多行业博物馆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尤其是在发挥自身职能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挥行业博物馆的社会价值,亟待研究。
北京汽车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主导建设的汽车类行业博物馆,于2011年对外开放运行,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的历史文化坐标。历经十余年,从一个新馆成长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本文基于北京汽车博物馆发展实践,对行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探析。
二 我国行业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行业分工不断细化,航天、铁道、汽车、化工、邮电、印刷、航海、中医药等各行各业的博物馆应运而生。根据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显示,2020年全国登记备案博物馆中行业博物馆有828家,2021年有942家,2022年达到1007家[ 数据来源: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网址:http://nb.ncha.gov.cn/museum.html. ]。行业博物馆逐步发展为博物馆体系中重要的新兴力量。《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等相继出台,从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主题特色等方面对行业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引导与支持。而行业博物馆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由于起步较晚、积累较少,行业博物馆在发展定位、业务功能和社会价值发挥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一是博物馆专业化水平需要加强。行业博物馆藏品征集品类相对单一,珍贵文物较少,藏品保护能力较弱;对于藏品的解读偏单一化、表面化,深入挖掘内涵和价值阐释不够。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需要提升。行业博物馆的展览多以本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为主,内容的博物馆化阐释和吸引力不足,缺少原创性精品展览;行业博物馆的学科专业性较强,面向公众的科普能力需要提升。三是外部关系构建能力需要提高。行业博物馆馆际间藏品、展览等合作不多,融入区域、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国际交流合作比较少,国际传播能力还需要提升。
三 行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路径思考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属性的不断增强,行业博物馆应基于“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使命,在专业化、公共性、社会化、国际化等方面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行业博物馆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需要跳出博物馆内部,将自身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之中,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延伸转变,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行业博物馆的多元社会价值。下面将基于北京汽车博物馆发展实践案例,从赋能行业发展、赋能创新人才培养、赋能区域城市发展、赋能对外交流等维度探讨如何构建新型外部关系,通过跨界融合激发活力,塑造发展新动能。
(一)构建行业文化体系,赋能行业发展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记录行业发展历史是行业博物馆保持活力的基础。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智能化等科技变革与发展趋势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公众对于汽车文化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因此,作为汽车类行业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面临着记录新的行业历史的命题,需要在行业发展、公众需求和社会发展之间发挥纽带作用,做好研究阐释。关于中国汽车工业历史见证物的征集,随着时代的变革,重点加强对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科技变革的征藏保护、研究阐释、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等,讲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发展的历史。关于世界汽车工业发展主题,重点征集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的相关历史见证物,如汽车品牌经典车型类、模型类、构成类、文献类,以及与汽车生活相关的见证物等,不断提高藏品的多样性。同时,深入链接产业,加强与汽车行业协会、汽车企业合作,扩大展教资源。北京汽车博物馆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中国新能源汽车展示体验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与一汽、东风、北汽、吉利、百度、汽车之家等头部汽车企业及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建多维展示平台,重点展现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前沿成果,如红旗H5赛车、百度Apollo汽车机器人、小鹏旅航者X2飞行汽车等(图1),增强观众对自主品牌和科技创新的认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图1:观众在小鹏旅航者X2飞行汽车前驻足观赏
在完善藏品征藏体系的基础上,北京汽车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开展国别汽车文化研究,构建汽车文化体系,诠释“人-车-生活-社会”综合性命题,用汽车社会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汽车发展与经济、科技、文化等相关领域的联系,并致力于促进社会进步[7]。北京汽车博物馆创办了《汽车文化研究》学术集刊,打造汽车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汽车产业转型和变革的关键时期,开展汽车文化对于汽车工业软实力提升和汽车强国支撑作用研究,助力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了更好地传播汽车文化,北京汽车博物馆搭建起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为基础的“双微一抖”文化传播阵地,运营20个自媒体账号,以“玩转汽博”为传播IP,构建汽博传播矩阵,内容生产涵盖汽车文化、汽车科普、汽车生活等特色主题。同时,与主流媒体、行业媒体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发挥官方媒体作用,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与《人民日报》新媒体、人民汽车及人民文旅合作,入驻央视频、新华网、北京时间等官方媒体平台,与《中国汽车报》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汽车文化传播中心”,促进汽车文化传播。2023年在中国汽车工业诞生70周年之际,北京汽车博物馆联合《中国证券报》、新华社音视频部、新华社北京分社等媒体单位,策划推出“一路疾驰 加速迈向汽车强国”大型融媒体直播活动,充分展现新中国汽车工业70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并着重展现中国汽车产业不断迈向智能化、网联化、全球化的发展路径。直播全网浏览量超过1.3亿人次。
推进工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刚性推动,更需要工业文化的柔性支撑[8]。行业博物馆面向公众,在行业文化的研究阐释和传播普及方面大有可为,可以推动行业文化与科技创新双向赋能,助力提升与现代化强国建设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具体而言,行业博物馆的行业文化体系建构,首先需要完善自身行业特色藏品征藏体系。行业博物馆的藏品多聚焦行业发展历史不同时期、不同工艺环节的历史实物资料,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广泛领域,需要更加注重收藏行业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和各种工艺环节的历史实物和相关资料。从时间维度上,不仅展示行业的历史,也展示行业的当下发展和未来趋势,树立“为明天收藏今天”的理念,从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建立具有前瞻性的藏品征藏体系。其次,依托行业特色藏品资源,开展基础研究,构建行业文化研究体系。除了一般博物馆的共性研究之外,更应着重于研究本行业的历史演变,研究本行业工艺技术的发展沿革,侧重于技术史、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城市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9]。同时,加强核心内容研究,通过深入挖掘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用更加形象生动的博物馆语言、更加创新互动的展示方式讲好行业发展故事,阐释行业发展历程,促进行业文化传播,为行业发展赋能。此外,在传播模式方面,行业博物馆要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构建自身特色传播矩阵。在内容挖掘方面,根植于行业主题特色,讲好行业发展故事。基于不同主题和受众,选择媒体资源和传播渠道,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传播效能。
(二)挖掘教育潜能,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行业博物馆融合科技与文化,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汽车主题的跨界性与延展性,北京汽车博物馆秉持“大教育”理念,构建了汽车主题特色科普教育体系,包括“汽车文化”“汽车科技”“汽车生活”三大板块,“馆校融合”“大众科普”“创新创意”三大方向。面向全年龄段受众推出分众化、精细化教育文化产品与服务。截至2023年底,累计开发系列化、常态化课程100余种,开展各类科普活动3000余场次。
北京汽车博物馆的观众覆盖全年龄段,主要包括亲子家庭、学生群体、汽车爱好者等,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总参观人数的50%左右。在馆校融合方面,北京汽车博物馆已与20余所学校开展合作共建,立足学校教育教学需求,探索建立涵盖“主题参观”“博物馆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创新人才培养”4个层级的馆校合作模式[10]。例如,与丰台一小合作建立了“汽博特色班”,面向小学六年级学生,设计开发小汽车大世界、绿色能源、汽车赛事、生产制造等课程,采用学校互动式课堂、博物馆探究式学习、科学实验、动手实践、社会调查和成果分享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汽博特色班”是馆校合作的有益尝试,该班级曾荣获全国优秀中队称号。与北京市十一学校推出“汽车设计课”,策划“未来设计师”学生作品展,打造“科技+展览”实践大课堂。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博物馆开设汽车文化沉浸式体验课程,助力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与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建立“科普试验室”,基于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科研成果做好新域新质科普,搭建起链接行业与公众的桥梁。此外,北京汽车博物馆以研学活动为抓手,打造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品牌,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涵养科学思想与探究精神。联合百度开发“汽车历史与未来”研学活动(图2),策划推出暑期夏令营“汽车设计师体验营”“造车吧!”工作室、“未来赛车手(图3)系列主题研学活动。在创新创意方面,举办中国青少年汽车模型科技创意大赛,通过画汽车(创意汽车绘画、创意车壳设计)、开汽车(遥控模型汽车体验比赛)、造汽车(创意模型汽车拼装制作)的“展教赛”形式,致力于培养未来汽车工程师。
图2:“汽车历史与未来”研学活动
行业博物馆挖掘自身教育潜能,对内需要坚持内容为王,以特色藏品展览资源为载体研发融合科学、人文的跨学科教育课程,培育品牌教育项目,服务公众多元需求;对外需要联动社会资源,构建有活力的教育资源网络,与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学校、社区、媒体等领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作为青少年成长的伙伴,行业博物馆可以通过科学大讲堂、研学探究、开学第一课、大思政课、科普剧等多种形式,推动科普创新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助力拔尖与创新人才培养。
图3:“未来赛车手”主题活动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赋能区域城市发展
行业博物馆作为区域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也是区域发展的见证者和区域文化的传承者。北京汽车博物馆致力于推动科教文旅融合发展,突破传统旅游概念,以参观路线为轴,设计精品文博主题旅游线路,包括汽车文化、汽车科技、汽车环保、汽车交通安全等主题之旅,策划家庭日、党团日、先锋日等特色之旅[11 ],打造汽车科学实验室、汽车文创工作室(图4)、汽车文化生活体验馆等多元空间,推出安全环保、爱国主义、美育生活、创新科普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发融合汽车文化、科技、艺术的主题文创产品,目前在售20余个系列近400种文创产品,包括“车型演变”“车马文化”“红旗文化”“大众篆刻”“邮政打卡”等系列,满足观众多样化和个性化消费需求,让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作为文化地标,北京汽车博物馆打造的汽车文化空间积极融入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之中,通过高质量文化供给丰富民众生活,促进区域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图4:观众体验博物馆文创工作室
行业博物馆强调行业与人们现实生活的链接,在融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赋能区域和城市发展。一方面,行业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聚焦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润物无声地发挥精神引领和文化滋养作用,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功能不断拓展,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行业博物馆需要在文化引领、辐射带动、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探索与所在行业、教育、科技、旅游、传媒等领域创新融合范例,加强与社区和城市的互动,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博物馆作为旅游产品当中核心的文化支点,兼具参观游览、探寻历史、体验文化、品鉴艺术等价值。行业博物馆基于自身行业特色与特点,围绕博物馆功能,面向观众提供展览展示、科普教育、文化活动、文创衍生品等文化产品与服务,以“专而精”的特色模式,打造旅游线路中的热门打卡地、品牌旅游景区等,服务观众多元文化需求,提升区域特色与形象。
(四)讲好中国故事,赋能文化交流互鉴
行业博物馆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北京汽车博物馆以汽车为媒介先后开展了多国汽车文化交流活动,搭建了世界汽车文化交流平台。以中法汽车文化交流为例,在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北京汽车博物馆与法国米卢斯国家汽车博物馆合作,引入“1891-1968年法国车身造型:艺术、技术和专业成果展”,同时策划“从1949走来,中国汽车红旗的故事”专题展在法国展出,并促进两馆在古董车修复技艺方面的学术交流。2016年,举办“北京-巴黎 不解之缘”中法汽车文化专题展,讲述两国以车为媒交流互鉴的故事。2018年,举办“时光交汇 美美与共——中法汽车科技与艺术交流展”,围绕该展举办的论坛活动是第三届中法文化论坛系列交流活动之一。2019年以中法建交55周年、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为契机,举办了“一路同行中法梦——中法艺术之美”主题活动。2024年,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北京汽车博物馆将在法国举办中国汽车文化专题展览,讲好中国汽车故事,传播汽车文化。
北京汽车博物馆致力于“以车为媒,讲好中国故事”,在内容选择方面,深入挖掘汽车主题与藏品资源优势,围绕工业道路、工业创造、工业精神等方面,讲述中国汽车工业创业史、成长史,丰富了当代中国故事内容供给,构筑更为立体的中国形象;从专题角度,讲好汽车品牌、汽车生活、汽车社会等背后的故事,展现汽车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连接,思考人与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联动资源方面,与世界各国汽车博物馆、汽车企业以“一对多”和“多对多”的方式合作,优势互补,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促进世界汽车文化交流互鉴。例如,与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德国大众汽车博物馆等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探索建立世界汽车博物馆文化联盟。同时,开展有关汽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举办首届“科技外交与汽车科普”论坛,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如何通过科技外交与汽车科普助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开放合作。
博物馆以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而行业博物馆在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讲好当代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充分认识其时代价值和国际意义。行业博物馆要挖掘自身特色文化符号,找到对话世界的载体,构建博物馆对外传播品牌,以多元形式积极探索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有效途径。同时,充分利用建交日、文化年、文化节、友好城市等交流平台,与相关国际文化机构、博物馆等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
四 结语
新时代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行业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体系中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如何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是亟需思考的重要课题。基于发展实践,北京汽车博物馆从构建行业文化体系、赋能行业发展,挖掘教育潜能、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文化软实力、赋能区域城市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赋能文化交流互鉴等维度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总之,行业博物馆在聚焦自身价值使命的同时,需要走特色化和差异化之路,思考从更广阔的时代坐标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职能,同时,还应积极响应观众和社会的需求,结合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探索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 陆建松. 行业文化与行业博物馆[J]. 博物馆研究,2001(3): 3-6.
[2] 唐志强, 肖克之. 把握时代脉搏满足观众需求——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思考[J]. 中国博物馆, 2007(3): 33-38.
[3] 陈红琳. 破解行业博物馆发展困局——中国农业博物馆藏品体系建构实践分析[J]. 中国博物馆, 2021(3):87-92.
[4] 姚畅. 探索行业博物馆教育新模式[J]. 国际博物馆(中文版), 2019(Z2): 127-133.
[5] 柴子雲. 文旅融合发展下行业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策略分析[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24): 100-102.
[6] 王金. 行业博物馆与科技文化传播——以中国煤炭博物馆为例[J]. 科学文化评论, 2021, 18(1): 73-84.
[7] 北京汽车博物馆. 依标准治馆 推动创新融合发展[N].中国文物报, 2018-06-08.
[8]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6〕446号)[EB/OL].(2017-01-06)[2024-01-04].https://www.miit.gov.cn/zwgk/zcwj/wjfb/zh/art/2020/art_559d8578418448448f8f7532c97ad8fc.html.
[9] 王畅. 试论行业博物馆的特殊性[J]. 中国博物馆,2003(4):7-10.
[10] 同[7].
[11] 同[7].
注:本文转载自《中国博物馆》(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