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有一间藏茶阁,里面收集了贵州省1953年以来的部分茶叶实物标准样。这些标准样不仅是贵州茶产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研究黔茶文化的重要资源。近年来,该学院黔茶文化研究贵州省创新团队对黔茶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传承和实践,为培养具有黔茶文化底蕴的且多元融合的“黔茶工匠”贡献了贵州经贸力量。
贵州作为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在茶产业转型升级、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的形势下,黔茶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和传承,如何传承和实践,并培育出黔茶文化底蕴的且多元融合的“黔茶工匠”,是贵州涉茶高职院校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茶产业是贵州特色优势产业,贵州涉茶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围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统筹主旋律,落实好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文化添彩工程”,在守正创新中传承黔茶文化。打造独具贵州特色的黔茶文化育人模式是推动文化强校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开展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着力之点,也是培育“黔茶工匠”的关键所在。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贵州省最早开办茶专业的学校,历来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黔茶文化育人模式”,铸茶魂育茶人,依托学院黔茶文化研究贵州省创新团队,围绕贵州茶文化历史和《贵州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结合贵州茶的品质特性,联动校政企行对黔茶文化开展系统性研究,总结、凝练和丰富黔茶文化的内涵。
善于继承方能更好创新。以陆羽所著《茶经》中提出“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为基础,从贵州茶人坚持生产干净茶、生态茶的高尚追求中提炼出“雅志”的精髓,从少数民族茶礼茶俗中汲取了“和美”的文化内涵,从茶艺精进与茶艺展演中感悟到“清心”的境界,创新提出“俭德、精行、雅志、清心、和美”的黔茶文化育人理念,并融入涉茶专业教育各方面,培养具有黔茶文化底蕴且多元融合的“黔茶工匠”。
传承黔茶文化是培养黔茶工匠的关键所在。要通过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搭建特色育人平台和塑造“黔茶名师”等措施,培育“黔茶工匠”,推动黔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要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将黔茶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公共基础、专业核心、实践教学等课程体系,如在实践性教学课《都匀毛尖茶非遗制作技艺》讲授都匀毛尖茶文化内容中,融入“俭德”内涵;在专业核心课《黔茶加工技术》讲授湄潭翠芽加工技术内容中,融入“精行”内涵等。其次要搭建特色育人平台,与政校行企联动,将黔茶文化与“产学研创训”结合,通过打造贵州茶文化博物馆、建立黔茶文化研究中心及都匀毛尖茶市域产教联合体,开展“品茗月”活动等,建立涵盖科普、研创等各类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打破黔茶文化育人实践壁垒,为黔茶文化育人模式的构建提供坚实支撑。还要塑造“黔茶名师”。聚焦“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职业技能、教研科研、社会服务”,通过“内化、转化和固化”三个阶段,聘请茶文化大师、茶科研专家等,采取校内+校外专家的模式,共同推进团体标准融入、实践指导教学以及新思想技术引入,增强团队在黔茶文化育人方面的实践能力,校政行企四方联动,分层分类培养黔茶名师团队,提升教师团队的文化素养。
学院茶学系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寻茶记”志愿服务团队在都匀市归兰乡富裕村,与茶农一起研究茶叶长势、进行土壤、茶树栽培品种分析。
四月茶山梯田层叠,学院开展“品茗月”活动,师生纷纷走进茶园学习采茶技艺,感受茶文化魅力。
在守正创新中传承黔茶文化,是对新征程上文化工作者必须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要求。黔茶文化的守正创新,是以守正促创新、以创新固守正。贵州涉茶专业高职院要在传承和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积极创新探索,推动黔茶文化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黔茶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黔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