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摸鱼儿·东皋寓居
词作者:晁补之
撰稿:王贺
诵读赏析:李海峰
买陂塘、旋栽杨柳,
依稀淮岸江浦。
东皋嘉雨新痕涨,
沙嘴鹭来鸥聚。
堪爱处。
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无人独舞。
任翠幄张天,
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
儒冠曾把身误。
弓刀千骑成何事,
荒了邵平瓜圃。
君试觑。
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
功名浪语。
便似得班超,
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点击收看·
【赏析】
作者被免官回乡后所作,描写今日退隐之乐及过去官场之苦,刻画出词人厌倦官场、乐守田园的形象。
晁补之(公元1053年—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早年随父宦游杭州,携文拜谒苏轼,得以相交,后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登进士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知河中府、吏部员外郎等。因坐元祐党籍,多次被贬起复。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起知泗州,卒于任所。
晁补之嗜学不倦,勤于著述,诗词文兼擅。但大多著述亡佚,现存仅《鸡肋集》七十卷,词集《晁氏琴趣外篇》六卷。其词多涉贬谪与田园,格调俊爽,语言晓畅,有苏轼神韵。
唐教坊曲有《摸鱼子》,原为民间捕鱼时所歌之曲。北宋时人们根据旧谱制作《摸鱼儿》,最早见于欧阳修词。此调以晁补之词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上片十句六仄韵,下片十一句七仄韵。因晁补之词有“买陂塘、旋栽杨柳”句,又名《买陂塘》《陂搪柳》《迈陂塘》等。此调分别用三、四、五、六、七、十字句式,节奏富于变化,用韵疏密相间,往往流畅中见幽咽,婉转中蕴豪情。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秋,宰相蔡京罗织司马光、苏轼等一百二十人罪状,请御刻“元祐党人碑”,党籍中人一律“永不录用”。晁补之赫然在列,并于次年免官退隐。他回到老家济州,在金乡东皋买地修园,过起隐居生活。这首《摸鱼儿》就是此时所作,其主旨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句生出,上片写今日退隐之乐,下片则写过去官场之苦,于一乐一苦、一扬一抑之间刻画出词人厌倦官场、乐守田园的形象。
词人一到金乡,就买下东皋的山坡池塘,立马栽上杨柳。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是杨柳夹道、芙蓉映水,跟那淮水江边景致无二。“旋”字用得好,把词人因退隐而快意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好雨知时节,新痕涨陂塘。那些传说中内心恬淡、毫无机心的水鸟聚在沙洲上,陪伴着退隐的词人。“堪爱处”,是说如此陂塘、如此鸥鸟都是恰到好处的可爱。而其中他最喜爱的,莫过于那月光流转中的流水和沙渚,一洗铅华,岁月静好。每到那时,天地间了无一人,在翠绿树冠张开的天幕下,词人踩在平整如茵的绿草上自在地吟哦舞蹈,不舍离去。
换头以“青绫被”“金闺”一转,由田园宕开,写到退隐的缘由。曾经入值台阁盖过的青绫被,还有那待诏时走过的金马门,都不要再去回忆了。杜甫曾经说过“儒冠多误身”,其实不止文官儒士,当年曾携弓刀、率千骑,出任地方官的词人,也终究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徒然荒了自家的园圃。邵平为秦朝东陵侯,秦亡后在长安城东种瓜为业。这里用“邵平瓜圃”代指词人的东皋陂塘。词人本已觉察自己华年已逝,试着偷偷看向青镜,才发现他比想象中还要衰老。“满”字用得伤怀,写出入眼皆衰老的惊疑与愕然。他不由得感慨:求取功名原是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啊,即便能像班超那样,万里封侯,等归来筹谋退隐时,已是迟暮之年,没有太多时间体会田园之乐了。
田园固然有许多乐趣,但就像陶渊明隐居之时,仍旧高歌“聊为陇亩民”一样,晁补之在这首词中也表达了他的不甘与愤慨:上片的独孤起舞、尽醉而不归,绝不是沉醉于田园的喜悦,而是有着一种“狂歌度日”的孤绝之气;下片“莫忆”是提醒自己不要回忆,更是透露出不忍回忆的悲痛;而“青绫被”“金闺”“弓刀千骑”“封侯万里”的一气呵成,正写出了他的理想一步步破灭的沮丧;“归计恐迟暮”,用班超的事例宽慰自己,却也从反面说明了他曾经对功成名就的热望以及如今理想破灭的感喟。刘熙载《艺概》曾赞晁补之此词“堂庑颇大”,为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所本。此词傲兀跌宕、感慨深沉处,确实可与辛词风格相通。
撰稿:王贺,文学博士。就职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中华诗词研究院)。
诵读赏析:李海峰,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扇子艺术协会副会长。齐白石再传弟子、齐派艺术当代最具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抖音大V——“丹青旅者”。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李彤、张石、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胡晨曦、黄文静、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