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第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从自身办学实践出发,探索走出信息类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特色之路。
开展有组织科研 提供科教融汇“动力源”
学校与研究型本科高校合作,引入高水平科研力量,跨学科、跨学校培育学校自身的科技创新团队。依托现有的青年博士教师队伍,整合网络通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重点教学科研设备,探索“院士工作室+技术创新平台+博士科研团队”的有组织科研协同攻关。
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欧洲科学院院士曹进德共建院士项目工作室,带领博士、教授队伍参与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同时,学校与中科院南京计算机研究所合作,吸引计算所新引进青年博士教师到学校挂职,协同开展技术攻关。
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需求,学校围绕合作企业装备改造、工艺革新、新品研发等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攻关。目前累计获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自然科学奖项12项,被省科协认定为江苏省科技创新智库基地,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聚焦数字技术赋能 点燃科教融汇的“新引擎”
学校按照“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人工智能”的理念,打通科技与教育联结的“堵点”,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专业集群,形成专业之间资源集成、交叉联结、互融共享的“链式组合体”,发挥科教资源的整合优化与融合提升作用。
借助人工智能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和“元宇宙”技术,基于虚拟仿真场景的实践课程项目,学校持续开发和应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围绕“金课”新基建的职教内涵建设方向,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师团队建设,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为了拥抱教育数字化的变革趋势,学校在实践教学课程中,通过“科教融汇”的创新方式,嵌入真实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和虚拟仿真技术任务,开展“激发学习兴趣→基础技能练习→组合技术习得”的三阶段仿真实践项目式教学,推动实践课程研究化、数字化升级,促进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同步迭代。
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数字化的改革,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混合式智慧课程、场景式智慧课堂、全息互动式智慧教室,推动课堂数字化革命落地。校企共建通信技术学院、5G+数字化人才培养基地,深度参与华为有关技术的系列课程教材开发,让教师成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者、数字化教学方法创新者。
科研反哺教学发展 做强科教融汇的“大舞台”
职业院校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除了服务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将前沿和实用的先进技术、将最新的应用型技术引入技术技能课堂教学,反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服务工作。
通过科研反哺教学的创新机制,学校一方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等项目;另一方面,为适应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学校连续数年持续开展江苏省产业骨干人才新技术培训及江苏省“英才名匠”产业人才培训。
以长期合作的信雅达通信企业培训园为基础,依托“信息通信技术(ICT)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学校将通信应用技术教学创新团队整建制转变为企业培训服务团队,把应用技术嵌入定制培训课程菜单,建立健全面向社会和企业的职业培训体系。
近三年,学校累计申请知识产权1526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68项,已转化专利145项,位居江苏省高校前列。全校横向科研经费到账每年保持33%的增长速度,连续三年“四技”合同成交额排名全省高职院校榜首。通过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让“科教融汇”插上翅膀,走上科研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下一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创新“科教融汇”的办学模式,有效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素质人才需求贡献“南信方案”,奋力打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作者: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王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