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手术室主管护师。她是无影灯下的守护者,一次次冲锋在前,让她练就“火眼金睛”般的洞察力,为疑难重症手术保驾护航。有她在的地方,同事、患者、家属都很安心。她曾多次荣获协和优秀临床带教奖、优秀员工,也获得了协和“个人三等功”荣誉称号。
做患者的代言人
王珏在进行术前访视
提到手术室护士的工作,大众熟悉的内容可能是无菌操作、清点物品和传递器械。但其实,患者在手术室“一觉睡去”后,所有可能面临的“暴雨急流”,都必须由整个手术团队帮忙化解,尤其是手术室护士——他们是替手术患者“醒着”的人。
巨大的责任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在手术室总护士长王惠珍的领导下,手术室团队主动出击,护理工作整体前移。肝脏外科要做一例腹膜后巨大肿物的切除手术,手术室护理团队应邀参加了术前的多学科会诊,王珏作为手术室亚专科负责人,不断为患者“发声”:与泌尿外科医生沟通,如果要同步切除肾脏,术中该如何变化体位;与血管外科医生沟通,如果要重建血管,需要提前准备哪些耗材;与输血科医生沟通,要提前把移动冰箱搬进手术室并充分备血;与病房护士沟通,术前要贴好褥疮贴,以保护骨突、皮肤薄弱部位;与麻醉科医生沟通,患者存在电解质紊乱,需要准备对症的抢救药物;患者比较瘦弱,在手术中也要格外注意体温管理……“把功夫用在术前,对每种情况都准备预案,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高效,这就是协和麻醉科手术室团队的职责所在。”
协和医院达芬奇机器人外科团队合影(前排右一为王珏)
做团队的黄金搭档
“上班有点,下班没点”是手术室工作的一大特点,体力好是手术室护士的基本功。“我跟过最长的一台手术是复杂的心脏手术,患者上着体外循环,节奏非常紧张。饿极了就咬着吸管喝几口葡萄糖水,也不敢多喝,不能去厕所。下了台才发现,哦,凌晨三点了。”王珏笑着说。
2002年初,北京协和医院与高雄长庚医院携手实施大陆首例成人亲体肝脏移植手术,王珏作为业务骨干参与其中。此后,她也一直配合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的每台手术。她不仅了解不同专科手术的解剖特征、手术步骤、器械耗材、用物习惯,甚至记住了每位术者的无菌手套型号。她的默契配合得到了医生的高度认可,黄部长曾夸奖说,“看到你就踏实了”。2023年,协和重启肝脏移植手术,王珏作为手术室亚专业负责人,承担了指导、协调、沟通、演练等工作,协助手术顺利完成。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与挑战,王珏总是愿意多做一点,多想一点。西院日间手术室智能药车和普通药车并行使用,为了满足毒麻药闭环管理流程,王珏创新设置了毒麻药盒的智能库位,规范毒麻药领用制度。麻醉科卢素芳主治医师评价,“她总有一些‘金点子’,让我们的工作更完善、更便捷。”
王珏也全程参与了西院日间手术室的筹建工作。她充分发挥经验优势和创新才智,在合理构建手术间布局、规范临床工作路径、统筹耗材/药品取用流程、推动智能化管理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现在已经有16个科室在西院开展百余种日间手术,三四级手术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做后学的领路人
王珏用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高度的责任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胜任力的手术室专科护士。西单院区麻醉科手术室谭林娟护士长回忆,“我在2000年左右轮转心脏外科手术的跟台,当时王珏老师带我。王老师非常细致,一点一点告诉我手术的关键步骤和流程,让我对整个术式和工作流程有了全新理解,以至于我在最难的科室轮转时,反而最得心应手。”
王珏(右一)参与教学考核工作
王珏在工作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带教时,不仅倾囊相授、严格要求,也注意方式方法。有一次,手术做到了夜里,跟台的护士开始犯困。王珏看到了,走过去轻声地说:“今天的手术是很辛苦。你现在有没有不舒服呀?”这种善意的提醒,让年轻护士迅速调整了状态。
从1992年工作至今,王珏已经不记得跟过多少台手术。从临床护士到西院片区的大管家,从一根缝针、一块纱布的清点到手术间所有仪器设备的申领,从一个手术室的开台到所有日间手术室的筹开,王珏立足岗位谋作为,履职尽责作奉献,成为一名合格的协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