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两三年以前,《大运河之歌》摄制组便和我们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双方共同探讨中国大运河发展的历史(河道变迁、运道工程及运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大运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功能。
在这两三年时间里,摄制组的七八位同志到过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座谈采访,运河学研究院的几位教师也曾参与了中国大运河工程的拍摄并应邀赴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访问交流。
我们虽然在运河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影响力实在有限:我们的研究成果只是在学术界传播,而对运河水利交通现状及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总结也只是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很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同。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拍摄的纪录片《大运河之歌》,正好弥补了我们的缺陷。
《大运河之歌》摄制组广泛搜集关于中国大运河的史料,认真研读各种学术著作,与运河沿线的专家学者座谈讨论,集思广益,深入探究,精心制作,使该片达到了知识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既可使观众赏心悦目,又达到了传播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们为纪录片的拍摄尽力提供学术支撑的同时,也为这部大型纪录片的面世而欢欣鼓舞、纵情高歌。
运河是从事交通运输的工程化的水道,同时在排水、引水、灌溉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所谓“工程化的水道”是指人工开挖的河道或利用工程设施渠化了的自然河道。中国大运河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其规模之宏大,历时之久远,作用之巨大,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均非其他工程之可比。它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写照。
中国的大运河是一条政治的河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凡是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均建都在北方,而政权强盛、稳定的重要条件是运河交通畅达。顺畅的运河交通,便于运送军队给养,使得政令通达、信息畅通,为中央政府控制广大的区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运河是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支柱,反过来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中国古代的长期统一。
中国的大运河又是一条经济的河
在交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动脉,不仅承担着漕粮运输任务,也是区域物资交流的通道。运河影响遍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和部门,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巨大而持久,运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临近的其他区域,形成了一个纵贯南北的运河经济带。
中国大运河还是一条文化的河
运河文化是运河本体文化和区域文化的结合体。运河本体文化是运河开挖修治、工程建设、河务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区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层层积累,文化历程是她的血肉和精髓。中国运河文化是社会各层级的人们在长期从事运河开挖、管理,在与运河相关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总和,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南北地域跨度大、时间积累长、内容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
一部中国运河史,就是半部中华文明史。运河的影响遍及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举凡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领域中,都有运河因素在发挥作用。运河的影响力持续传承,历久弥新,自春秋战国以后,历时两千多年,时至今日,仍充满生机活力。我们珍视中国运河,重视运河的功能,关注运河的社会影响,这是我们建立运河学的初衷,也是纪录片《大运河之歌》的宗旨。
相信该片的播出,必将使全国广大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运河工程及运河在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功能,尤其是它深厚的文化内涵。该片也展示了当今运河的现状,黄河以南,它仍是集航运、灌溉、防洪、排涝、供水、渔业、旅游为一体的重要水上通道,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设,黄河以北的水源将逐步得以解决,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将指日可待。(作者李泉,系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来源:国家广电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