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记载与历史中的舞蹈,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叙说体系,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两千多年浩浩汤汤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史官与文人墨客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停留在舞蹈之上,文学与艺术之间不仅构成了一种巨大的语言传译张力,更以不同的方式向新时代的今天传递着历史中舞蹈的生动姿态与审美意蕴,展现出历史给予当下及未来的一种深厚且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沃土中,这些熠熠生辉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源泉与精神支持。本期经典艺术讲堂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李超教授,带领大家一览历史文献中的舞蹈身影,感悟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与精神意涵。
文以形容——以舞为本的形貌记述
舞蹈直接诉诸于视觉感知的形式美总是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历史文献中必不可少地出现了许多对于舞蹈姿态式样的记载。最早在《山海经》中就可以读到“帝俊有八子,始为歌舞”的描述;《韩非子》中有“楚灵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的记载,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对细腰曲线之美的身体形态的描述记载。在此基础上汉代舞蹈发展出了另外一种极具风貌的舞姿,张衡在《观舞赋》中写道“搦纤腰以玄折”,即是对“翘袖折腰”之舞的描述;同样在《观舞赋》中作者还描述了汉代《盘鼓舞》“七盘置地,舞者踏盘(鼓)而舞”的情景,其中舞者脚踏的七个盘象征了广阔而深邃的北斗七星,将古人对于家国和时间的认知呈现在了舞蹈中。在星宿之间脚踏日月,展现出阔达的胸怀与气魄,亦呈现出极具韵味的时空观与泱泱汉风的精神风度。
汉代《盘鼓舞》舞俑
在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的“正史”中更多是记载了舞蹈表演的场合、程式、人物形态及队列,而文人墨客笔下的舞蹈更多记述了恣意放扬的舞蹈形态。历史文献不仅形象地记载了舞蹈外在的形式美,也以其独特的句式结构展现出于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字本身的历史温度与气息。比如汉赋中四字为一句的“骈句”,以节奏鲜明的音律和语言质感展现出汉代舞蹈的缓急有序与明朗色彩,傅毅的《舞赋》中“若翔若行,若竦若倾,兀动赴度,指顾应声”即是典型显现。唐代的七言诗、宋词的三字句等则以全然不同的表述承载了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和舞蹈本身的语言、节奏质感。
容止形茂——以舞著神的气韵风度
“容止”和“形茂”均出自魏晋时期《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形貌品藻,其不仅是对人物的外貌、精神风度有所体会,更是已经上升到审美层面的描述与评介。古代人物的精神气度与人物品评的时代风尚也鲜明地体现在文献对舞蹈的记述中。例如刘邦《鸿鹄歌》中写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这首作为戚夫人起舞时的伴歌,道尽了两人心中的无奈与哀痛。戚夫人“翘袖折腰”的姿态,以“翘”与“折”的脆劲儿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内心的愤懑与绝望,同时表现出汉代舞蹈所带有的肆意纵情、酣畅淋漓的浪漫主义气息。
汉代“翘袖折腰”之姿
在唐代,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生动地描写了唐代《霓裳羽衣》在不同段落中多样的形态样貌:“小垂手后柳无力”“娉婷似不任罗绮”“螾蛾敛略不胜态”……从这些记述可以发现《霓裳羽衣》时而呈现出略显安闲慵懒的风貌。而“跳珠撼玉何铿铮”也描绘出舞者身上的配饰因迅疾快速的动作变化而跃动不已、令人目不暇给的场景。我们大概可以想见面庞丰润、体态丰腴的美仅是唐代的一种风貌,作为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可将世界包容在自己文化中的唐代,其审美一定是多元的。
中国古代音乐舞蹈陶俑复制 《霓裳羽衣》
舞绘浮世——以舞为镜的时代风貌
诗词歌赋中对于舞蹈的描绘绝不仅停留于外在的姿态、舞人的形茂,世间的生活、时代的沧桑也都会随着舞蹈的图景画卷中缓缓展开,使舞蹈成为某一特定时代的风尚或注脚,即舞绘浮世。
在对生活图卷的描绘中,李白在《赠汪伦》中写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宋宁宗在《题马远踏歌图》中写到:“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这种踏地为节、联袂而舞的形式是唐宋时期最广泛流传的歌舞形式之一,诗词的记载展现出“踏歌”的时代传承,以及唐代以舞为荣、宋代百姓市井歌舞的时代风貌与生活图景。又如《旧唐书》中对唐太宗戎马生涯的记述:“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凡为三变,每变为四阵,有来往疾徐击刺之象”,通过对动作、战阵的模仿,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李世民的战争生活。
《踏歌图》(局部) 马远
在诗词歌赋对舞蹈的记述中还有不少映射出了时代的更迭。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杜牧在《过清华绝句三首》中写到:“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霓裳羽衣》不只是唐代舞蹈的高峰,乐舞段落的转折变化似乎暗示了一个王朝的极盛转衰,作为承载着王朝兴衰与时代更迭的舞蹈也因此被历史记载下来。
澡雪精神——以舞成仁的文化庚续
从对形态的记述到对舞人对描摹,再到对历史画卷的呈现,文献史料中舞蹈显现出不尽的纷繁与深刻。但舞蹈的真正意义应是舒悦身心,帮助我们构建完满、健全、正大、笃实的人格,简言之,即澡雪精神。
在《论语》中记载了曾皙向孔子谈及自己人生志向时的对话:“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可见,曾皙的志向是静心去感受自然的动静与通达、品味自然的悠然与纯净,在舞蹈中寻求生命与自然的交融,让原本庸碌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有结构、有形状、有色彩。植根于深邃而悠远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让蓬勃的生命与饱满的心灵在舞蹈艺术的滋养中得以丰富延展,在精神的提升、内心的宁静之中实现修身成己的人生方向,这与新时代的今天有着共通的路向。
因此,历史中那些灼灼其华的舞蹈身影不论以何种方式、何种载体被记载,都是以一种来自于古代的方式向今天诉说着传统文化不可被通约的特性,呈现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时代意义。而在传统文化回归成为热潮的新时代之今,去读见、遇见舞蹈史料中那些带有民族文化基因的历史样貌,何不是我们在观其自身中所获得的一种磅礴的文化自信与精神伟力 !
国家大剧院艺术普及教育部/策划
李超/讲解
何洋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