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梁栋飞)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的要求,202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在会同金融监管部门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支持政策中,首次创设了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工具,即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以下简称“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从宣布到落地用时不到1个月,有效提振了海内外市场信心,初步建立起资本市场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是中央银行在拓展货币政策传导、金融稳定功能方面的有益探索。
《报告》称,两项工具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守正创新。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以股票、股票 ETF、债券等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票等高流动性资产用于抵押融资,打通了央行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渠道。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银行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发放相关贷款,再贷款“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两项工具均内嵌逆周期调节属性,在股市超跌、股价被低估时,行业机构和上市公司、主要股东买入意愿较强,两项工具使用量会比较大;而到股价上涨、流动性恢复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回购增持的成本增加,行业机构换券融资的必要性也下降,工具使用量会自然减小。由此建立的内在稳定机制,有利于发挥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支持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报告》指出,两项工具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在国际上也不乏成功的实践。两项工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市场化导向,其中互换便利采用费率招标,参与机构根据市场情况自愿投标;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通过优惠利率的方式提供激励,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合理确定贷款条件,坚持风险自担。上市公司、行业机构自主决策购买股票的时机和规模,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选择功能。海外上市公司回购股票也较为常见,2009年至2019年,美国上市公司股票回购金额不断攀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低利率环境下企业债务融资获取大量增量资金。我国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刚刚起步,央行有针对性地创设支持工具有助于加快市场培育、满足上市公司需求。
《报告》强调,金融监管部门也在发挥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主体责任、证券基金公司稳市作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上市公司积极开展市值管理能够向市场传递坚定看好公司和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号。近年来,中国证监会支持和引导上市公司不断改善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综合运用分红、回购、大股东增持等手段回报投资者,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公司质量,起到助力市场稳定、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作用。同时,为充分发挥证券基金机构专业投资能力,中国证监会组织相关机构积极参与互换便利操作,支持融资投资平稳发展,为A股市场引入增量资金;并协同中国人民银行有序扩大参与范围、丰富质押资产类别,对互换便利涉及的证券质押登记费实施减半收取,进一步提高机构的参与积极性。
《报告》指出,两项工具取得初步成效,下阶段将不断完善工具设计,更好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截至2025年1月末,互换便利共开展2次操作,金额合计1050亿元,支持证券公司自营股票投资规模明显增长。截至2024年末,我国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近600亿元;2024年披露回购和大股东增持计划金额上限接近3000亿元,创历史新高。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对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的全方位、综合性金融服务,推动保险机构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并不断优化相关政策,提升两项工具使用便利性,更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报告》称,在香港加量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累计在香港发行12期共27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较2023年增加1150亿元。2025年将大幅增发香港离岸人民币央行票据,加大离岸高等级人民币资产供给,促进离岸人民币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健康发展。1月已发行600亿元,为历史最高单月发行量,本次发行获得海内外多种类型投资机构的积极认购,显示出全球投资者对离岸人民币资产和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