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自治县地处闻名全国的“锰三角”,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技术员们在当地找矿。“85后”博士谢小峰是找矿主力军中的一员,他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来到贵州,先后参与了铜仁松桃锰矿国家级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等项目,带领团队把沉睡的“宝藏”准确找出来,并积极拓展找矿新空间,经过十余年历练,如今的谢小峰已成为大队地勘院总工程师、副院长。
在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像谢小峰这样一毕业就投身贵州大山深处,并在地质找矿事业中奉献青春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如今,以科技人才为支撑,103地质大队实现了“平台+项目+人才+技术+找矿突破”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我们还将整合全局地质找矿人员、装备力量,发挥各个门类地质专家技术优势,系统抓好成矿预测、靶区研究、立项申报、项目推进、成果提交等各项工作,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做好组织保障。”贵州省地矿局有关负责人说。
聚力攻克找矿、采矿、选冶、加工等环节的核心技术,贵州大学开设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环境工程8个本科专业,同时汇集丰富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研究制定了贵州大学“富矿精开”行动方案。
“我们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学科的引领作用,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的引培力度,培育高水平的学术梯队和学术学科带头人。”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党委书记张林表示,近5年来,学院累计开展行业培训8000余人次,提供矿山开采技术支持、审查与咨询服务700余项,助力矿产资源的精细化开发和利用。
黔南州是贵州发展磷化工、煤化工等资源精深加工产业的主阵地,目前,当地以不断满足全州三大主导产业、四大潜力产业及“风口”产业发展所需技能人才为目标,强化“以产定培、以企自培、以效定级、以级定薪”工作导向,通过试点推进“磷化工和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备案企业结合生产发展和实际需要自主培训、自主评价技能人才,让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企业中能用、好用、想用,成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内生需要。
黔南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参与自主培训自主评价的备案企业可结合实际,灵活采取“基地+车间”“竞赛+培训”“大师+学徒”等方式开展项目制培训,并进行自主评价,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让企业有更大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主体性、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构建与重点产业发展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贵州正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凝聚起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强大合力。“富矿精开”切入点在富矿,着力点在精开,出发点、落脚点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在此过程中,人才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攻关的关键。
用好人才力量,才能有效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进“富矿精开”的“最大增量”。 坚持需求引领、问题导向,围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发力,发挥企业、地勘单位等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更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必将协同促进“富矿精开”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更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