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医改的浪潮中,分级诊疗与医共体建设犹如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困局的“金钥匙”,承载着全民健康的殷切期盼。近日,新华网《新华医声》深度对话江苏省海安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吕书军,展示该院以紧密型医共体为引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成功绘就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实践画卷。
医共体建设:织就“一个都不能少”的协同网络
“把民营医疗机构加入到医共体这个大家庭来,是我们的一次探索。在建设紧密型医共体的征程中,一个也不能少——民营医院不可或缺,也大有可为。”吕书军介绍,在医共体建设的实践中,海安市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以打破壁垒的魄力,将2家民营医院与7家成员单位共同纳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中,开创性地建立了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协作模式,并以“管理同质化、服务标准化、质量一体化”为建设目标,精心擘画县域医疗资源“一盘棋”蓝图,让每一处医疗节点都焕发协同共生的活力。
在机制创新方面,医院推行科技副院长、首席专家派驻制,成立名医工作室与联合病房,为基层医疗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医院开展省级继教班2次、市级培训4次,培训人数超3200人次,基层医疗的专业羽翼日益丰满。
资源共享层面,医院构建“心脑同治一张网”,贯通消毒供应、远程会诊等五大中心,实现医共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基层心电数据10分钟便能直达县级专家手中,年均超2万例的远程诊断,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精准高效的专业诊断。
分级诊疗落地:县域医院的“三重角色”实践
吕书军在专访中强调,县级医院在分级诊疗中需当好“领头羊、守门人、连心桥”这三重角色。
作为“领头羊”,海安市人民医院以五大救治中心为坚实堡垒,2024年成功救治超5000例急危重症患者,将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91%,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引领区域医疗水平迈向新高度。
在担任“守门人”时,建立“临床问题清单”机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携手基层开展“心脑健康卒中减残行动”,为超10万患者编织起慢性病规范管理安全网,切实守护基层群众健康,实现基层赋能。
作为“连心桥”,医院依托“江苏医保云”平台,实现挂号、结算“掌上办”便捷服务,互联网医院年服务1400人次,长三角高级专家会诊中心更是让患者无需远行就能与名医线上对话,以“数字化”有效联通基层与优质医疗资源。
创新案例:“心电一张网”破解基层诊断难题
近年来,海安市人民医院牵头的“心电一张网”项目成效显著,已实现全市227家村卫生室便携式心电设备全覆盖。
基层医生借助可穿戴设备采集数据,10分钟内县级专家就能远程出具报告,疑难病例2小时内即可转诊至上级医院。自项目运行以来,早期发现心梗等危急病例300余例,转诊效率提升70%,其成功经验成为分级诊疗实践的典范。
未来规划:从“病有所医”迈向“病有良医”
谈及未来布局,吕书军表示医院将聚焦“管理机制深化、专科能力跃升、数字医疗拓展”三大战略突破。
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科学的医共体绩效考核与分配机制,推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让医疗资源配置更加科学高效;专科能力建设上,计划三年内打造5个省级重点专科,在肿瘤、神经等疑难病症诊疗领域实现新突破,让患者不必四处奔波,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治疗;数字医疗拓展层面,建设统一信息平台,实现医共体成员单位数据互联互通,并试点AI辅助诊断在基层的应用,以科技创新为医疗服务插上腾飞的翅膀。
“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是医共体建设的终极目标。”吕书军的话语掷地有声。海安市人民医院正以“一院一品”特色专科建设、人才双向流动等创新举措为笔,以“防筛管治研”一体化服务体系为墨,精心绘制县域分级诊疗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安样本”。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更彰显了新时代公立医院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使命担当,为深化医改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