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与浙江湖州、杭州等地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同步,南京市通过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康居乡村、美丽乡村、田园乡村建设,逐步描绘出有形态、有韵味、有温度、有质感、有活力的都市田园乡村新画卷。
康居乡村全域覆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首先要夯实绿色家底、优化提升乡村生态环境。2011—2013年,南京市率先开展村庄环境“六整治六提升”,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乱堆乱放、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塘,着力提升公共设施配套、绿化美化、饮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达、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和村庄环境管理水平,全域7000多个村庄全面完成整治,建成了一批康居乡村。2015年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在宁联合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南京农村环境整治的先行经验。
2018年以来,南京市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和“五年提升”行动,加快康居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实现全域覆盖。着力做好“五个加法”,一是“分类规划+分层推进”,做到统筹规划、因村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整治;二是“垃圾分类+村庄清洁”,农村垃圾分类全域推进、垃圾减量化成效明显,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开展、到边到底;三是“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户厕应改尽改,下水应接尽接,污水无害处理自然村覆盖率达到90%以上;四是“公共空间+美丽庭院”,村口节点和公共空间全面整治提升、面貌焕然一新,10万多个美丽庭院成为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五是“农民主体+长效管护”,通过人人参与、户户行动,做到“门前三包”与专业管护相结合,实现环境共建、全民共享。
在栖霞区龙潭街道马渡村,只见整治过的生态河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我们在河道治理的基础上推行鱼水共养生态管护模式,由村民‘分包’河道,放养鱼苗、捕捞水草,齐心协力把家门口的水管好”,马渡村党总支书记吴春林介绍,“鱼水共养”解决了河道水草蔓延顽疾,“民治民享”充分激发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水清了,鱼肥了,该村不仅每年能节约12万元的水草打捞成本,还有价值约18万元的成鱼可以让每户村民领福利。
在溧水区晶桥镇,村口、门口、塘口综合整治和村庄洁化、绿化、美化“三口三化”纵深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组织村民实施整治管护工程,通过共建共享、共管共治,让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农民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分建、七分管。目前南京市正在大力推行村庄河道、道路、绿化、垃圾和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的综合管护模式,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指标纳入了镇村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在全市推广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月月赛”做法,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时动态化彻底消灭铁路干道沿线、河道两岸、村庄周边等卫生死角。创新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等多方作用,做到全民参与、常整长清,实现全域康居、处处宜居。
美丽乡村五美并举。10多年来,南京市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宜居村、特色田园乡村、田园综合体和民宿村“五村共建”,按照空间优化形态美、绿色发展产业美、创业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态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五美”标准,对所有规划发展村进行高质量综合性打造,建成500多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出8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点上有特色、线上有风景、面上百花园”的全域美丽乡村新格局。
江北新区盘城街道2020年以来全面开展“四清、四拆、四整治”,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大提升,建成了14个美丽乡村宜居村、4个水美乡村。作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渡桥社区王家渡村在精细化做好村庄规划建设的同时,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建成风景宜人的农田林网大地景观和水清岸绿的生态河道。通过盘活古滁河渡口文化资源,举办“盘城葡萄节”品牌节展活动,每年接待市民游客数万人,成为江北新区的“都市花园”。
在串点成线、串珠成链的基础上,南京市逐步推进美丽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2017年起着力建设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了6个“示范村+农业园+旅游点”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片区。江宁区溪田田园综合体与民资投建的七仙大福村实现联动发展,以湖熟钱家渡周边水乡聚落为代表的十大聚落建设逐步推开,农文旅居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渐趋成熟。
美丽乡村建设为美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适应旅游市场本地化、城郊化、乡村化新常态,南京市以民宿村建设为载体,将50多家符合条件的美丽乡村、创意农园纳入党政机关会议定点单位,10多个民宿村成为职工疗休养挂牌基地,给乡村民宿业发展增加了相对稳定的优质客源。
“我们龙尚民宿村2021年初完成提档升级,目前有社会资本运营和村民自建自营民宿14家、客房286间,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党委委员刘迎介绍,龙尚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发展出集民宿、红色教育、亲子采摘、音乐节、国际马术俱乐部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2万人次,创收近600万元。美丽乡村“小民宿”撬动了美丽经济大发展,2022年,南京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34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40亿元。
目前,南京市已建成2300多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水美乡村193个、绿美乡村1098个,拥有7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江宁区创成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高淳、溧水、浦口、六合区建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到今年底,全市将建成美丽宜居乡村2800个左右、覆盖率将达到54%(搬迁撤并类村庄除外),美丽乡村已经成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和彰显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品牌。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南京市田园乡村建设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特别注重打造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
初夏时节,在浦口区永宁街道,300亩薰衣草竞相开放、游客纷至沓来,船在河上走,景在岸边游,一船一水一路花,尽显诗情画意。“永宁有四分之一的近山丘陵,四分之三的圩区风景,生态优势显著”,永宁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旸介绍,在张圩、草场圩、三合圩、复兴圩50平方公里的区域,永宁街道着力打造地域农业色块和季节农业色带,形成了五彩纷呈的田园景观、湿地景观,春赏万亩油菜花、夏赏万亩荷花、秋赏万亩水稻,彰显了老山脚下、滁河岸边大农业特色景观。
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古镇、古村落保护,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下,对传统建筑、历史遗存进行保护与修缮。对此,高淳区固城街道花山村党总支书记何腊保深有体会,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明清老宅建成了“蒋山书舍”,保贤局、圣德戏楼、何氏宗祠等古建筑重焕光彩,马家垄小学遗址变成了“马家垄1953”村民文化阅览室。“我们这里是南京市保护得最好的古村落之一,也是田园水乡网红打卡地,欢迎大家前来欣赏田园风光、探究田园建筑、体验田园生活。”何腊保说。
从2017年至今六年间,南京市全面推进都市田园乡村建设,已建成6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同时,围绕“村庄-聚落-片区”3个尺度空间,江宁西部、浦口环老山、溧水红色李巷、高淳慢城等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建设也在全面铺开,努力做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推进,全面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