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孩子们都已经在期待心仪已久的儿童节礼物,可是,有一部分患了矮小症的孩子,他们念兹在兹的不是礼物,而是如何让自己能够长高一些。
据统计,因为身材矮小,超过一半的患儿有自卑心理,其情绪易受内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矮小儿童由于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交流,导致内心承受的压力无法宣泄、意愿无法表达,严重者最后可能产生自闭,进而发展为抑郁。
关注儿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主任王春林在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为家长们介绍矮小疾病中的一种类型——家族性矮小的前期干预及治疗方法,并提醒家长们一定要相信科学,不要因为一些守旧观念而错过了治疗孩子矮小的最佳时期。
家族性矮小早治疗早受益
家庭成员中有身材低于第3百分位者称之为矮小,家族性矮小指的是由遗传因素致使的身材矮小症,这部分人的身材是比较匀称的,家族中往往有较多的矮身材患者。
“简单来说,孩子跟同年龄段孩子的平均身高相差十厘米以上基本达到矮小,有的孩子可能还不止矮10厘米,有可能15-20厘米左右,属于非常严重的矮小。家族性矮小是能够比较容易早发现的,因为家族当中本来就有一些长辈身材矮小,因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够注意到孩子身高问题。”王春林说,家族性矮小患者家长一般存在两种心态,一种家长觉得自己矮小,不能让这种痛苦继续在下一代延续,对治疗非常积极,想尽办法让孩子通过治疗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终身高。还有一种家长觉得自己家族都是矮小的身材,孩子矮小也是正常的,对于治疗就显得不积极,到最后孩子身高不再长才到医院就诊,这时往往来不及了。所以要提醒这部分家长:首先明确一点,矮小症是可以治疗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早治疗,因为等孩子的骨骺闭合了,就无法再进行治疗了,因此不要因为自己的观念而错过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
早期治疗的孩子一般都能“达标”
通常来讲,成年男性的身高不低于1.6米,女性身高不低于1.5米,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矮小症的孩子身高在1.4米、甚至1.3米左右,这个身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从治疗干预的角度来讲,家族性矮小的患者要趁早干预,从两三岁左右就可以开始接受生长激素治疗了,5周岁以后是必须要治疗的,现在治疗手段也丰富了,长效生长激素每周注射一次,比较方便,注射频率比每天一次明显缩短,能减少小年龄段孩子治疗的抵触心理。经过早期的干预治疗,这些孩子一般都能够达到正常标准。”王春林介绍,有一个家族性矮小的临床病例,一对姐妹,姐姐已经错过了治疗期,终身高1.4米。妹妹来治疗的时候已经9岁半,经过治疗以后,在12岁的时候长到了1.5米,比姐姐高了10厘米。临床上这类治疗有效的情况还是蛮多见的,当然能否治疗,治疗是否有效,需要从临床、遗传等多方位进行专业评估。”
科学使用并理性看待生长激素
对于家长比较关心的生长激素用药安全问题,王春林解释说,对于家族性矮小来讲,如果不采取药物干预,孩子很难达到正常人的身高水平,及早干预和治疗还是有必要的。王春林表示,经过多年来的临床使用和全面评估,生长激素的安全性已被证明总体是安全的。家族性矮小是属于特发性矮小的一种,我国已批准使用生长激素作为特发性矮小的适应药物,治疗效果明确,但往往需要3到5年时间,有些治疗需要持续更长时间。生长激素适应症还有很多,例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特纳综合征、小于胎龄儿、小胖威利综合征等。在适应症范围内使用生长激素,遵循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和指标评估、调整剂量,治疗安全性是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