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克举百米油画长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王克举百米油画长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10月15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画报出版社协办,方圆美术馆支持的“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黄河魂 赤子心——王克举百米油画长卷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王克举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的史诗巨制《黄河》油画长卷(共101幅;全长161.6米,卷高2米)、长卷的素描稿、色彩稿和围绕长卷创作同时完成的另外50件作品,以及部分影像、装置形式的文献资料等。吴为山表示:“这件作品将在以黄河为主题的中国当代美术创作的新成果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展览也将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引领下,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 黄河魂 赤子心——王克举百米油画长卷展”海报(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2.【兰亭书法社双年展在杭州开展】10月15日,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兰亭书法社承办的“健康•小康——兰亭书法社双年展(2020)”在浙江展览馆开幕。此次展览邀请160多位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及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瑞士、瑞典、法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有较高知名度的书法艺术家参展,营造了多形式、跨国界、多书种、高质量的艺术场景与文化氛围。展览旨在让书法艺术渗透时代生活,陶铸时代审美,以健康文化助力小康社会。参展作者肩负时代赋予的共同理想,关切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命题,一同用书法连缀中华民族“小康”家国情怀的追求,抒写当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康•小康——兰亭书法社双年展(2020)”海报(图片来源:美术报)
3.【丁托列托生前最后一幅油画已修复完成】雅各布·丁托列托(Domenico Tintoretto)是16世纪文艺复兴晚期的伟大艺术家,在其诞辰500年之际,他于1594年去世之前离开工作室的最后一幅油画《基督的坟墓》已完成修复。这幅为圣马治·马焦雷威尼斯教堂绘画的作品一度被认为是大师及其儿子多梅尼科共同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
《基督的坟墓》/雅各布·丁托列托/1594年(图片来源:Licorne Unique)
1.【张庆雅:绘本创作中视觉隐喻表现的应用价值】张庆雅: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艺术设计系动画教研室讲师。隐喻作为修辞学的专业术语,是比喻的一种类型,它把一些缺乏联系的词句联系在一起,最早出现并应用于文学作品中。视觉隐喻是利用视觉造型语言对日常物体的二次加工,使其画面在特定情境下具有某种含义,利用视觉造型语言构建隐喻的一种视觉修辞手法。视觉隐喻是绘本创作中最为普遍且十分重要的设计方式。它表现出的图像创意能够使绘本作品的画面产生生动的视觉意象,从而增强审美的趣味性。文章从视觉隐喻对绘本创作的影响、视觉隐喻在绘本创作中的表现分析以及视觉隐喻在绘本创作中的应用价值及认知功能与修辞功能方面展开了讨论与分析。
原文载于《美术教育研究》,2020年17期
2013年凯迪克银奖绘本获奖作品《睡吧,像老虎一样》(图片来源:绘本中国)
2.【陈亚建:阶级、现代性的视觉图景——评T·J·克拉克的《现代生活的画像》】陈亚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理论的阐述不能替代观看,却能为观看带来更深刻的体验。T·J·克拉克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了在19世纪下半叶巴黎的奥斯曼重建计划中,马奈及其追随者的观察视角以及他们各自所持的立场。通过将他们的风景画、肖像画与城市风貌的变革以及人们社交生活的变化交互验证,克拉克向读者展示了印象派绘画严肃的一面,这是克拉克提供给人们观看印象派画作的另一个视角。在对历史背景巨细靡遗的描述中,克拉克将自己对现代性和阶级问题的关注融入其中,使读者在观看印象派绘画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它们独特构图背后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从而获得一种更为全面、深刻的观看体验。
原文载于《艺术探索》,2019年第3期
《杜伊勒里宫花园里的音乐会》/爱德华·马奈/布面油画/1900px×2950px/1862年(图片来源:雅昌艺术)
3.【朱橙:美学?观念?——迈克尔·弗雷德的当代摄影批评及其问题】朱橙: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西方美术理论与批评。从晚期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到极少主义艺术批评再到法国现代主义绘画前史的研究,弗雷德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始终以现代主义的媒介独特性理论为基点,以此坚守他的现代主义价值观。面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大尺幅且挂在墙上的当代摄影作品,弗雷德再次沿用了自己的这套批评体系,他的当代摄影批评是建立在严格限定的基础上的。实际上,大尺幅且挂在墙上的当代摄影可能更多得益于极少主义的遗赠和从极少主义发展而来的观念艺术的继续,它并不致力于反剧场性的现代主义事业,而是对后现代艺术标榜的剧场性的拥抱。
原文载于《艺术探索》,2019年第3期
《尼加拉瓜》/科恩·威辛/1979年(图片来源:《艺术探索》)
【中国美育公开课线上访谈——张杰教授】张杰: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油画家。张院长带来了题为《让美育伴随成长 用艺术陪伴生活》的精彩内容。张院长分享了四川美术学院当前的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张院长谈到中国高等教育价值体系建构这一问题时指出,四川美术学院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下,制定出了秉承川美校训“志于道,游于艺”的高素质创新实践型人才目标与培养体系,创新了人才培养与艺术学科发展的理念。谈及艺术思维培养的问题,张院长提出了重要的一点:作为未来的艺术家,应该先做思想家,再做艺术家,人才培养同样应重视人文素质的提升。最后,张院长指出,社会美育应将科学的素养和人文的精神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培养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公民作为教育的目标。他还强调了审美趣味和积极生活态度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用美术的特性感知生活、提高认知,注重理性的思考,通过艺术的方式来激发思维创造潜能。
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油画家张杰(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