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好事近(月未到诚斋)
词作者:杨万里
撰稿:张石
诵读赏析:李莉
月未到诚斋,
先到万花川谷。
不是诚斋无月,
隔一林修竹。
如今才是十三夜,
月色已如玉。
未是秋光奇绝,
看十五十六。
·点击收看·
【赏析】
这首咏月词以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词人住所的景色和自己的喜爱之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宋光宗曾为其亲笔题写“诚斋”,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诗词俱佳,一生作诗两万余首,著有《诚斋集》,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好事近》,双调四十五字,又称《钓船笛》《倚秋千》《秦刷子》《翠圆枝》。前后片各两仄韵,以入声韵为宜。
初读此篇,直接表现月的词句只有“月色已如玉”,似乎有落入俗套之感,但细细品读,作品的韵味竟正若杨万里所倡导的“活法”和“透脱”,慢慢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词作咏月,而开篇无月。想见月又没能够马上实现,而是先讲月的“未到”。诚斋是作者的书斋名,万花川谷是作者的花园名。拥书赏月,本是文人大雅之事,仰望夜空,如此美月,却未到诚斋,未尝不是一种遗憾。但诗人笔锋一转,月在诚斋不得见,却在万花川谷可以遥望,抒情主人公得到了一种别样的慰藉。移步出书房,缘何诚斋无月?因修竹高且密也。空间的转换,让月的叙事有了层次,词的推进也有了层次。
下片推开空间之月,启动时间之月。今夜才是十三日的夜,距离满月尚有时日,但月色已经皎然如玉。咏月之作,总不能避免以玉比月,似乎已入俗套,而杨万里在此处将时间与空间进行了过渡和糅合,玉的比拟就显得空灵而且自然;笔法至此,仍旧没有写尽——十三日夜晚的月色已经明亮澄澈,可以想象,十五、十六日更为饱满的月色,融合着秋光渐进,将呈现出更奇绝的美景。
整首词浑然一体,作为主体的“月”,杨万里采用了时、空两种方式进行衬托。上片用诚斋、万花川谷、修竹来衬月。移步换形来,写月光的有无;宕出一笔去,写修竹之戏月。下片用十三的月来衬托十五、十六日的月,以将词的延展性发挥到了极致。
月、竹掩映,月相渐满,人生也是如此——总有曲折交相,也总有一些美好在未来值得期待。
撰稿:张石,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诵读赏析:李莉,北京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一路畅通》节目主持人。北京市青联委员、北京环保大使等。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李彤、张石、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胡晨曦、黄文静、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