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悟空之境:沉浸艺术生态实验展”在北京市朝阳区万红路慢生活街区沉浸艺术典藏博物馆(筹)开幕。该项目汇聚了来自国内40名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融合了25位业界知名专家的33场精彩讲授,跨越4500公里,曾途经北京、郑州、洛阳、西安、成都、重庆、杭州、湖州、无锡等9个城市,通过历时34天的教学、采风、工作坊等研学酝酿,最终凝结形成这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高雅审美情趣和独特艺术魅力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展览以“悟空之境”为主题,巧妙融合声光电等前沿技术,通过五感表达,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在开幕式上,国家艺术基金“沉浸式文旅艺术创意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沉浸城市智库、沉浸艺术典藏博物馆发起人卜希霆对展览理念与博物馆的建设情况进行了介绍。本次展览既是中国传媒大学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沉浸式文旅艺术创意管理人才培训”项目结课成果的创意转化,也是一次对沉浸式艺术生态的集体性大胆实验与探索。五个单元、五个主题、五个场境,它们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心灵体悟空间。由此次“悟空之境”肇始,沉浸艺术典藏博物馆项目也正式开启。本博物馆以建设沉浸体验的首发地和典藏库为目标,旨在搭建全球沉浸艺术作品展示与交流平台,建设沉浸艺术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开展沉浸艺术理论研究,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与案例示范,跟踪并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交互体验,打造国家级沉浸数字艺术文旅地标,为推动沉浸式文旅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家艺术基金“沉浸式文旅艺术创意管理人才培训”项目负责人,沉浸城市智库、沉浸艺术典藏博物馆发起人卜希霆主持开展仪式
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伟致辞
北京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陈伟表示,此次沉浸式艺术生态实验展正是北京在文化创新方面的一次积极尝试。它将传统文化元素如三星堆神树、歙县鱼灯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创新的声光电技术和独特的五感表达手法,充分展示了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这与北京文化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目标高度契合,为首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市朝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志明指出,国家艺术基金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宗旨。此次展览展示了培训项目的丰硕成果,体现了文旅科技“两个融合”、理论实践加速“聚合”、学界业界高效“耦合”的实施特点。他鼓励大家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体验质量,为沉浸式艺术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懿介绍了学校在沉浸式文旅人才研究与培养方面的不懈努力。他表示,此次与国家艺术基金的合作打破了传统人才培训范式,该项目重塑和重构了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文旅产业的发展需求。展览融汇了34天的教学采风成果,以声光电技术、五感表达、非遗融合等创意表现形式打造了具有培训特色的沉浸展陈体系。
爱工场文化智能园区(集团)总经理(北区)吕岩作为联合承办方代表也在致辞中对展览表示了热烈祝贺。他表示此次展览是一个极具前瞻性的项目,也是对未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爱工场文化产业园区集团将继续关注和支持沉浸式文旅产业的发展为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学员代表重庆寅子剧场创始人、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胡音分享了她与同伴们的沉浸体验的研学之旅,34天高浓度沉浸式体验的震撼,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与创造。回到博物馆,他们将所学所感融入空间创作中,使这里成为了一个与城市文化对话的沉浸艺术创作画布。
本次展览分为“觉、转、通、鱼、愿”五个独立的主题单元,每个单元都各具特色,相互关联。在这里,参观者将体验到从“我是谁”到“我要去哪”,再到“如何到达”,最终实现“我的愿望和成就”的心路历程。五个主题单元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沉浸其中,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认知世界的奇妙旅程,体验从自我认知、现实感知到思想感悟的心灵蜕变,体悟沉浸式文旅艺术创意的无限可能。
悟空之境:沉浸艺术生态实验展内“鱼”组成员在为领导嘉宾介绍其单元作品
悟空之境:沉浸艺术生态实验展内“通”组成员在为领导嘉宾介绍其单元作品
悟空之境:沉浸艺术生态实验展限定光影秀“AI互动3DMAPPING秀”
沉浸艺术典藏博物馆的落成,是对我国沉浸式文旅艺术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探索,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的一次生动实践。未来,这里将成为我国沉浸式文旅艺术领域的重要窗口,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人才的培养,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创造力、沉浸感的高质量文旅目的地、聚合多元创生力量而努力。期待通过这一平台,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沉浸式文旅艺术成为连接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的重要桥梁。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广大市民和游客可在此期间前往万红路慢生活街区沉浸艺术典藏博物馆参观体验。(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