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坚忍无畏,改天换地;
十年,开拓创新,成就非凡;
问江山何以壮美如画卷?
民族梦想,伟大复兴,勇毅前行!
讲述:陈铎 提问:龚诰承
点击收听
A
今天,我为大家讲述的是我们国家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天眼’落成启用”。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Q
老师,“天眼”的用处是什么呢?
A
借助这只巨大的“眼睛”,科研人员就可以探索星空,了解星际间的互动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于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它是世界射电望远镜当中的佼佼者,将为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机遇。
Q
老师,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国家的这只巨无霸“天眼”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A
好啊,这个问题问得好!跟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我们的“天眼”灵敏度提高了大约10倍;跟美国阿雷西博35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性能也提高了大约10倍呀!这只巨大的眼睛外形很像一口硕大无比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的足球场那么大,想一想,60支球队一起在场上比赛,这是一番什么样的壮观景象啊。这只巨大的眼睛可以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观测的范围可以到达浩瀚宇宙的边缘。
1994年,被称誉为“天眼之父”的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提出,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建设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他说,别人都有自己的天文观测大设备,我们没有,我很想试一试。从立项研究到建成,整整历时22年,迈过重重难关,最终建成这个具有我们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不幸的是,南仁东先生让中国睁开“天眼”,自己却在2017年9月15日的夜晚永远闭上了他的双眼。“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经患有肺癌。患病之后,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纪念他,2018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把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1年3月31日零时起,“中国天眼”正式向全球开放,开始接受全球天文学家的观测申请,为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的支撑。
浩瀚星空,广袤苍穹,“中国天眼”正夜以继日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南仁东也化作天空中那颗熠熠闪光的星星,深情地回望着我们美丽的祖国大地。
同学们,我想我们最后用南仁东先生生前写下的诗句作为今天“未来讲堂”的结束吧:“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它无垠的广袤”。
讲述:陈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朗诵艺术家,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参与开创了央视译制片的编导配音工作,曾主持《话说长江》《话说运河》《万里海疆》等大型电视节目与系列片,主持并参与香港回归、新中国70年大庆等重大活动。
提问:龚诰承(1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