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千年诗句中描绘的华贵意象,恰似厦门珠绣的缩影——这门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的古老技艺,以丝绒为底、玻璃珠为墨,在方寸间绣刻出东方美学的深邃脉络。
在岁月的流转中,这门承载着千年智慧的技艺曾一度淡出大众视野。而今,厦门本土品牌可逐(KAZOO)发起“非遗方寸守护计划”,以公益行动为厦门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方寸匠心在快时代的浪潮中静守一方永恒,也让更多人得以领略这方寸间的匠心之美,推动厦门文化基因在新时代里永续传承。
厦门珠绣的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其技艺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闽南地区,并融合本土文化特色。以玻璃珠、电光胶片和丝绒为主要材料,采用凸绣、平绣、串绣等七种传统针法,创造出具有浮雕效果的立体图案。其作品分为两类:全珠绣构图严谨,珠片密布;半珠绣则典雅灵动。图案多取材传统吉祥纹样,如双龙戏珠、牡丹引凤等,既传承闽南文化精髓,又展现独特艺术魅力。
厦门珠绣的一针一线,一珠一色,皆需历经多个精工步骤。毫厘之间定乾坤,单颗珠子的位置误差需精确至毫米,这不仅考验着手工艺人的技艺,更是对他们耐心与专注力的极致挑战。在优秀的厦门珠绣作品中,每一颗珠子的精准定位、每一道丝线的精妙走向,都凝聚着匠人经年累月的匠心锤炼,可逐(KAZOO)与厦门珠绣共享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如珠绣匠人以毫米级精度定位每颗珠片,沙利文认证(Frost & Sullivan)作为国际权威机构的专业背书,不仅印证了 KAZOO 品牌颈膜的卓越品质,更与“可逐”所秉持的“慢研出精品”理念如出一辙——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唯有对细节的执着打磨、对品质的永恒坚守,方能真正架起连接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文化桥梁,让千年匠心在当代焕发新生。
2021年5月24日,厦门珠绣正式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项传承千年的闽南传统工艺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保护。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品牌责任担当,可逐联合海尼集团发起了“非遗方寸守护计划”这一重要文化公益项目。
该项目首期以厦门珠绣为核心,通过精心策划的非遗体验、展览展示、交流学习和公益宣传系列活动,深入厦门社区与文化生活场景。项目旨在传递“传统技艺对话当代美学,方寸匠心守护千年文脉”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平台,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3月23日,可逐“非遗方寸守护计划”的首场线下公益活动在鼓浪屿鹭潮美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亮点,25位非遗文化爱好者通过亲手参与珠绣制作,深入感受了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的精妙之处。活动期间,可逐代表邀请传承人谢丽瑜进行了深入对话,探讨厦门珠绣的传承与创新。作为具体支持举措,可逐宣布向厦门珠绣技艺传习所提供专项保护资金,助力年轻非遗传承计划。2025年还将为更多厦门及福建非遗保护单位提供传播支持与资金助力,推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让方寸间的美被更多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