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中华骨健康学院——恶性肿瘤骨转移多学科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大会聚焦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领域进展,并启动起草《中国实体瘤骨转移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白皮书》项目,旨在为医生教育和患者教育提供更多依据,助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生存获益。
当癌细胞脱离体内某处原发肿瘤,并通过血液流动或淋巴系统进入到骨骼的某部分并成为转移性癌细胞时,即肿瘤临床诊疗中俗称的“骨转移”。近年来,实体瘤骨转移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这是出于哪些原因?骨转移应该如何治疗?为此新华网采访了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研究中心主任牛晓辉教授。
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牛晓辉
新华网:近年来实体瘤骨转移的发病率在上升,您认为这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出现骨转移后还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吗?
牛晓辉:近年来,实体瘤骨转移的发病率是在不断上升的,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现状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普遍变长了,相关检测手段更加详细了,以及大众的卫生健康意识加强了,使得之前难以早发现的癌症、包括骨转移的情况等,能够被更早地诊断了。诊断的提高,使得统计数字呈上升态势。
骨转移的出现肯定预示着患者进入了一个癌症的晚期。但随着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还有放疗等药物和技术的出现,以及像MDT多学科综合诊疗的理念模式的逐渐普及,对发生骨转移的晚期癌症的治疗水平还是有了很大提高。
相信在我们把恶性肿瘤转化成一种“慢性病”的过程当中,肿瘤患者的生存机会也会继续提高,大众对于骨转移的恐惧,也会越来越少。
新华网:骨转移治疗的临床主要目标是什么?患者要如何做好自己的骨健康管理?
牛晓辉:骨转移瘤治疗的总体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具体来说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情况而定。一般的骨转移可能靠骨改良药物治疗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而有些情况,可能还需要放疗甚至手术治疗等。
比如,当骨转移瘤长在脊柱上,如果转移瘤本身不大,压迫脊髓的风险不高,脊柱的稳定性还可以,这时候可以采取一个药物治疗加放疗的方法;而如果已经出现了脊柱不稳定或者是肿瘤已经对脊神经压迫,甚至有出现截瘫的风险,除了药物治疗,大概率还需要手术治疗。
患者的骨健康管理首先要跟医院的治疗结合起来。患者需要定期检查、复查,比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甲状腺癌等患者,建议最好先做一个全身的骨扫描,不仅能发现是否有骨转移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可以给患者提供一个基线的骨状态,在以后的所有的随访过程当中可以对比骨扫描的变化。如果骨扫描出现了新的提示,有助于做到骨转移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新华网:近几年,肿瘤MDT诊疗模式一直在被大力推广。在实体瘤骨转移这个细分领域,MDT诊疗是如何实践的?
牛晓辉:在MDT的多学科综合诊疗当中,团队需要有多学科的医生,比如要有诊断的医生,要有治疗的医生。治疗又分为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疗等。到底病人的哪个时期更适合哪一种治疗,需要各学科医生商量着去做。
骨转移的MDT团队往往需要骨科医生的加入,可以判断什么时候需要手术,什么时候不能手术等等。以肺癌骨转移为例,如果一个肺癌病人的负重骨出现了严重的骨转移表现,有骨折的风险,医生评估认为骨折给病人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会非常明显的时候,我们可能就需要先手术再进行肿瘤内科治疗。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但目前大部分骨科医生缺乏肿瘤治疗的相关知识,对很多内科医生来说,骨科又是一个比较需要临床经验的领域。所以非常需要MDT团队的医生互相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协作,让病人得到最佳、最经济的治疗。
新华网:药物治疗的进展也同样备受关注。近期,抗骨肿瘤药物地舒单抗120mg新的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落地执行,这会给骨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怎样的改变?
牛晓辉:地舒单抗属于RANKL抑制剂的一种,这类药物的原理很简单。我们在骨头上有着两类重要的细胞,一个是破骨细胞,一个是成骨细胞。转移到骨骼的肿瘤如果想长大,就必须依靠破骨细胞活跃,把骨头破坏“溶”掉,给转移瘤生长拓展空间。而RANKL抑制剂的主要作用,通俗讲就是让破骨细胞“不工作”了,阻止“溶骨”,也就延缓了转移瘤的生长和对骨骼的破坏。
这类药物效果明显,且使用方便,患者只需一个月打一次“肚皮针”即可,且安全性相对更高。以前这类药物很贵,此次骨转移相关适应症进入医保无疑是广大骨转移患者的福音。
新华网:肿瘤领域一直是药物、器械设备和各种治疗方式研发创新很活跃的领域。在骨转移的治疗领域有哪些新的研究进展值得期待?
牛晓辉:骨转移瘤的治疗还是要和原发病的治疗相结合。转移瘤细胞本身就是从原发肿瘤处来的一样的细胞,它对原发病治疗的药物一样敏感。当原发病药物的治疗,那么随着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兴起,提高原发肿瘤疗效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有效治疗转移瘤,这可能是真正能够改变我们骨转移瘤治疗的最重要的一点。
另外一点就是骨靶向药物的应用,骨靶向药物机制上是让破骨细胞不工作,那么如果能把破骨细胞调控的机制更加明晰,就有可能真正达到进一步的精准治疗,这些也是可以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