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张星星访谈
本报记者 张丽
《人民政协报》(2024年09月26日 第 12 版)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张星星
编者按:
山河壮丽,岁月峥嵘。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新中国史研究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对于撰写国史,应遵循怎样的书写规律?新时代以来,国史研究领域涌现哪些新成果、呈现哪些新特色,应如何进一步深化新中国史的研究、阐释与传播?本报记者就此专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秘书长张星星。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术家园:《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新中国史研究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弘扬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张星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对广泛开展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全面阐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职责任务、实施措施和支持保障,把新中国史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为进一步推进新中国史宣传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支撑。2024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职责、教育内容、主要形式、保障和监督等作出全面规范,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新中国史等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融入重大主题宣传。
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新中国75年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成功经验,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创造了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艰辛奋斗,彰显着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豪迈激情。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新中国的光荣历史是塑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国家历史共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加强新中国史的宣传教育,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对汇聚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历史、发展道路、发展成就的思想认同,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学术家园:《决定》指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对此您有怎样的思考?
张星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新中国史既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实践,也记录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建国治国的理论方略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重要的就是其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立场观点方法。因此,抓好新中国史的学习、宣传、教育,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科学分析党和国家历史的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对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和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全面领导地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实事求是的学术研究促进新中国史著作更具生命力影响力
学术家园:您撰写或编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多部学术著作。对于撰写国史,应遵循怎样的书写规律?新时代以来,国史研究领域涌现哪些新成果、呈现哪些新特色?
张星星:编纂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政治上、理论上、学术上都有很高的要求,必须要有坚实的学术研究支撑。实事求是、扎实严谨、客观公允的学术研究,是新中国史著作具有生命力、说服力、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纂和出版的专门机构,在编写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的基础上,又组织编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著作,形成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比较完整的学科覆盖,为更好服务新中国史宣传教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编写出版了重点出版项目《新中国70年》《简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普及性新中国史读本。2021年编写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有效配合了“四史”宣传教育。
在社会传播方式多样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国史工作者积极拓展学术传播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新兴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取得了较好成效。我们立项启动《国史影像数字工程》和《新中国史影像辞典》,更有效地利用影视、多媒体、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方式,更加贴近大众化的文化需求。
正确塑造和引导干部群众的国家历史记忆
学术家园:您曾提议,要加强国史研究、宣传、教育和传播工作,积极塑造和引领国家历史记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应如何进一步深化新中国史的研究与阐释?
张星星:国家历史不仅留存在各种文本记述上,更深深留存在人民大众的历史记忆中。要把正确塑造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的国家历史记忆,作为新中国史宣传教育的重要着眼点和基础性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重视新中国史在大众历史记忆方面的关注热点和舆情变化,加强正面宣传和疏导,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答干部群众较为关注、疑惑较多的历史问题,以更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批驳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学术家园:从世界视域来看,如何在“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中,更好地提升新中国史研究的学术传播力影响力,在阐释中国道路、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中更好发挥作用?
张星星: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以种种形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遏制手段,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国际形象。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考验,国史工作者应当切实增强维护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努力提高研究、宣传与传播的创新能力,深刻阐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制度的鲜明特色和成功经验,为党和国家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理性、包容、开放,尊重各国历史特点和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比如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要积极拓展新中国史的海外传播方式,以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促进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不断扩大与海外中国研究机构、著名学者、学术期刊、文化传媒的联系,以开展学术访问、接受访问学者、举办国际论坛等方式,加强与海外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对话。
责任编辑:曹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