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2日电 11日,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等出席活动并致辞。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武世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游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长孙芙蓉,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作主旨演讲。全国各地知名高校代表、中小学书记校长代表,以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教育政策改革、教育发展趋势、人才培养创新策略,以及新形势下教育未来方向等热点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献计献策。
在论坛主旨演讲环节,游森围绕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以及未来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阐述。
2023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1.1%,比2012年提高26.6个百分点,绝大部分孩子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我们用十年时间补齐了学前教育历史欠账,建立了覆盖城乡、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有园上和上得起的问题。”演讲中,游森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相关数据显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净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基础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达到世界中上行列。从服务经济社会来看,既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服务支撑决胜脱贫攻坚,又保障各类群体平等入学、有力促进社会公平,还有效提升国民素质、为全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我们要认真总结,把我国基础教育的传统优势发扬好、巩固好。”游森表示,基础教育基点的作用,一是体现在为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二是体现在为社会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价值准则形成“筑基”;三是体现在为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强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基础教育地位作用提升到了崭新高度,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战线使命责任前所未有,切实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荣誉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引领下办强办优基础教育。”
取得了成绩的同时,当前基础教育也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学龄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以及数字时代都对基础教育带来的挑战,都需要基础教育战线积极应对。游森表示,基础教育领域要以量固本、以质图强,努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基础教育“三段一类”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学位供给更加适应学龄人口峰谷变化需要,优质资源显著扩大;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育人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人民群众满意度的不断提高,确保学校教育服务供给更加规范有序、丰富适宜、多元可选,学生升学渠道更加畅通,教育生态进一步优化;实现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确保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优质品牌越来越多,基础教育国际优势有效发挥。
针对未来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游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举措:一是抓根本,落实立德树人。健全中小学校党组织,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实践教学,积极探索把思政课堂开在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社会资源场所,努力打造“生活中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可看、可听、可感知。广泛开展红色研学活动,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
二是提质量,发展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确保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锻炼时间,确保学校课间休息落实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是优布局,动态配置资源。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建立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加强教育资源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增强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性和精准度。
四是扩资源,深化扩优提质。着力做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蛋糕”。以政府举办为主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提升普及普惠水平。通过抬高底部、扩充顶部、均衡师资等措施,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尽快扩大普通高中学位资源,办好县域高中。加强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相关学校建设。
五是促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深化“双减”改革,常态化加强基础教育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减负提质增效。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突出立德树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坚决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现象。探索高中教育职普融通改革,推动综合高中建设,提供多元化成长成才渠道。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家校社“教联体”建设,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加强馆校协作、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共同破解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营造健康成长良好环境。
六是守底线,强化校园安全。加强校园智慧安防建设,增强人防、物防、技防能力,维护校门口安全和学校周边秩序。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的各项制度,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师生安全意识和学校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