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动泊车是否开启 辅助驾驶为何“抽风” 车企车主说法不一
智驾变“智障” 该由谁担责
开启自动泊车,倒车却撞上柱子;车辆在智驾“领航”下驶出匝道,撞上了隔离墩;一直直行的车辆“莫名”驶向路侧绿化隔离带……作为新能源车主的你,遇到过这样的意外么?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曾被视为高端车标配的智驾功能,今年开始在10万级别的车型上搭载。然而,“尝鲜”新技术的车主,将车辆交给智驾后出了事故,向企业追偿时却总被告知是车主的责任。智驾责任如何认定,真是个难题。
经历1 自动泊车突然不灵了
自动泊车,如今已成为不少新能源汽车的智驾标配功能。由于停车场景相对简单,这一功能被不少消费者信任,然而,使用频率的增加也让事故的发生概率提升。
李先生的新车第一次碰撞,就“折”在了自动泊车上。“一般比较宽敞、周边环境简单的车位,我才会交给自动泊车,比较狭窄、复杂的场景还是自己停。”李先生说,那天,他驾车驶入小区地库后,在自家车位前启动了自动泊车。“这个车位以前已经成功自动泊车过几十次,所以我是比较放心的。”然而李先生万万没想到,车辆在倒车时速度很快,没等他踩刹车,就一下撞到了停车场柱子上,导致车后方出现变形,后车窗玻璃也碎了。
“新车第一次撞,可把我心疼坏了!”发生事故后,李先生很纳闷,“平时都停得很顺利,这次怎么突然出现了问题?”于是,他联系了售后人员,调查事故原因。在车企调取后台数据后,李先生被告知,数据显示当时他并未启动自动泊车,修车费用需由他自行承担。“可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是选择了车位并点下了自动泊车键,车内也并未提示未启动成功。”
在自动泊车场景下出现事故的,还有市民张先生。去年年底,张先生在自动泊车时与车位旁边的一辆卡车发生了剐蹭,车的侧面被剐蹭出长长的划痕。联系车企售后服务人员调取后台数据后,对方告知张先生,旁边卡车的货斗属于智驾难以识别的悬浮物,因此该场景不适用自动泊车,建议以后还是人工操作。因为担心走保险第二年保费上浮,最终,张先生选择了自费修车,花了3000多元。
“我知道目前的智驾仍处于辅助驾驶阶段,但有时候车辆行驶速度快或者突然‘抽风’,司机即便全神贯注,接管也来不及了,那么消费者就只能自认倒霉吗?”李先生提出疑问。
经历2 导航辅助驾驶“发疯”了
除了自动泊车,也有不少车主反映,在城市、高速等不同行驶场景中,切入智驾功能后车辆突然做出错误决策,吓得人直冒冷汗。
今年春节期间,孙先生开着新能源汽车回山西老家,并在高速路上开启了智驾功能中的导航辅助驾驶,即设定导航目的地,车辆就能够自主按规划路线行驶,完成自主变道、上下匝道等。辅助驾驶前半程,一切都好好的,然而在高速路驶向匝道时,原本向匝道方向行驶的车辆却突然“摆头”,改向高速主路方向行驶,孙先生赶紧人工接管,但由于当时车速较快,还是蹭到了匝道处的隔离墩。“幸好只是轻度剐蹭,可我和妻子还是吓出一身冷汗!”孙先生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出现这一情况后,孙先生将行车记录仪内的视频反馈给了车企售后人员,并询问事故原因。最终,对方回复:当时车辆可能因为孙先生的误触碰退出了导航辅助驾驶,变为了更低档的车道跟随辅助驾驶,从而在匝道出现识别错误,孙先生应及时接管车辆。但孙先生对于这一回复并不满意:“首先我没有感觉自己有误触碰情况;其次,即便是退出了导航辅助驾驶,车内也没有出现任何文字或语音提示,我当时一点没分心,但接管还是来不及了。”
采访中,多位车主都表示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事后同样被告知需由驾驶员接管。
车主张先生不久前在城市道路中第一次使用新车的智驾功能,结果一直在车道内直行得好好的车辆突然偏移方向,驶向了路侧的绿化隔离带。张先生及时接管了车辆,但还是出现了轻微剐蹭。事后,服务人员回复称,低矮隔离带可能出现识别障碍,目前智驾仍处于L2级的辅助级别,需要驾驶员全神贯注准备随时接管。
去年年底,刘先生在高速路上尝试开启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车辆在行驶中毫无征兆地突然连续并线,“所幸当时是晚上,没有什么车辆,要不突然并线撞车了,我根本来不及接管。”刘先生将这一情况反馈至车企,但直到今天,对于车辆为何做出并线决策,他也没有得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
难点 车辆有无缺陷难取证
智驾事故作为一种新型事故,究竟谁担责?记者查询发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规定,由于目前车企推出的智驾系统大多处于L2级别,即辅助驾驶阶段,驾驶员需要在任何时候保持对车辆的控制和监控,随时准备接管车辆控制权,因此驾驶员往往仍被认定为事故的第一责任人。
不过,近年来,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出台自动驾驶相关条例。部分条例中也表示,机动车保有人虽然作为第一责任人,但由于汽车缺陷导致事故,可向生产者、销售者追偿。
记者查阅发现,去年,曾有某车企因系统故障在同一天出现数十起自动泊车事故,该车企最终对出现事故的消费者进行了免费维修、积分补贴等赔偿。
然而现实中,如何证明车辆存在缺陷,却成为卡住车主的难点。以李先生的案例为例,车企表示李先生在事故中并未启动自动泊车功能,李先生认为自己已经成功启动,却难以自证。
“我只能提供行车记录仪拍摄的外部画面,但车内我启动时的点击动作,是没有拍到的,我无法证明。”李先生提出,车辆的数据仅由车企掌握,作为消费者的车主很难获取,更别提核实数据的真伪了,“感觉既是球员又是裁判,这不成了车企的‘一言堂’?”
孙先生的情况也与李先生类似。“车企后台数据显示我退出了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但我在车内没有收到提示,目前后台数据都由车企单方面掌握,是真是假我无从考证。”孙先生说。
记者也注意到,车企销售人员在卖车时对于智驾功能的介绍,常常都是挑好的说。记者近日走访了多个以智驾为重要卖点的新能源品牌直营店,在预约试乘试驾的过程中,销售人员几乎都会对智能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进行演示,并且大力宣传智驾的优势。“正常路面几乎很少接管”“大部分车位都能停”“智驾比人驾其实更安全”……销售人员反复强调智驾的优点,却很少提及科普智驾的安全性常识,以及当前存在的短板等。
建议 推进法律修订 明确责任划分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针对智驾责任认定提出建议:希望行业主管部门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工作,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责任中的划分原则,制定具体的事故责任认定边界与统一标准,以避免责任认定的模糊与争议。
除了完善和细化法规,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车企不要过度宣传,加强消费者对于智驾功能的正确认知也非常重要。尽管部分车企目前在消费者使用智驾功能前推出了智驾考试,以帮助消费者科学认知智驾使用流程及当前智驾存在的短板,但记者调查发现,还是存在部分消费者按标准答案“刷题”、家庭其他成员并未考试但借用他人账号使用智驾功能等情况。
记者也注意到,尽管已有车企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智驾保险,但这一产品仍处于试点阶段,部分车企对于智驾险仍设置了必须使用规定次数以上的智驾功能、限时赠送等门槛。
何小鹏也建议,尽快出台针对智能驾驶保险的具体指引、技术标准等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为保险公司、车企等相关主体开展智能驾驶保险业务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和依据,从而规范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发展,让消费者有保障敢于智驾。(记者 赵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