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行一个很火的词:聊缩力——指一种让对话变得枯燥乏味的能力。比如,无论一方多有梗、多热情地聊天,另一方只会回“哈哈”,或者发个“捂脸”表情包。
图源:某社交平台
“聊缩力”高的人,又被称为人机、复读机、对话刺客、话题终结者。生活中遇到这类人时,确实会感觉很扫兴,久而久之甚至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聊缩力”为什么会出现在自己身上。虽然有时候我们确实不想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但长期这样,又觉得好像和外界失去了情感连接,内心感到空落落的,仿佛过上了一种“无感知”的生活。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情况,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帮到你——去找回那个对世界充满热情的自己,找回自己的“聊张力”。
当代年轻人的“聊缩力”
是怎么形成的?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愿意回复就已经算重视对方了,但在聊天这件事上,每个人的喜恶真的不一样。
不同人“聊缩力”的形成,可能主要有以下 3 个原因:
1 有自己独特的、喜欢的聊天领域
有人喜欢安静,心思敏感、谨言慎行,不愿意把生活展现给陌生人看,更愿意和熟悉的人做深刻的思想碰撞。
心理师郭召良在《认知行为疗法进阶》一书中提到:人的先天气质和早期环境交互作用,导致儿童学会了不同的“图式”(人的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对话方式就是其中之一,它会在人的一生中被广泛、反复使用。比如,习惯默默观察周围的儿童,神经活动比较安静,从小到大,在浅层对话中都会表现得比较“冷漠”;但到了深层对话的领域,TA 们的表达也可以酣畅淋漓、鞭辟入里。
所以有些人表现出“聊缩力”,也可能纯粹是因为聊的不是 TA 感兴趣的话题。
2 出于很强的自我防御机制
尬聊,有时源自对环境的警惕和不安。
当我们对环境感到强烈的不安,就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被审判和评价,害怕自己说的话引不起别人的兴趣。意识到有个人在等着自己开口说话,需要暴露自我,就会感到焦躁不安,想要回避。
3 压力超载,失去表达欲
这其实是最普遍的原因。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情况:工作一天回到家,躺在沙发上什么也不想干,这时朋友发来消息,跟你分享有趣的事;而你的脑子像是一团浆糊,实在没有心情搭理,只回了一个“6”。
一项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在经历创伤或严重压力后,一些人会发展成“慢性压力”。持久的慢性压力,会侵蚀我们的能量,不但让人持续感到疲惫内耗,丧失交流欲,还会增加患上抑郁和焦虑症的风险。
所以,如果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感觉不想和任何人交流,没有表达和倾听的欲望,那就要注意自己是否陷入压力过载的情况。停下来好好关心一下自己,允许自己在人际关系上适度地“冷漠”,好好休息和娱乐。
“聊缩力”越来越严重,
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心理学家詹姆斯·彭尼贝克认为:“用语言来解释某个现象,会改变它在我们的头脑中所呈现和被理解的方式。”
比如,心里揣着一件想不通的事,通过反复表达和澄清,可以好好帮你梳理思绪。如果有个人愿意不厌其烦地听你说下去,就更好了。
当我们不再愿意反复表达,就意味着内心的卡点失去了被看见和被疗愈的机会。
心理学家达里安·利德深入探讨了压抑表达和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他提到:如果一个心脏病患者总是体验到消极情绪,倾向于压抑“自我表达”,那么他在修复手术后 9 个月出现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是其他人的整整 5 倍。
除了健康问题,压抑表达欲带来的“社会性抑制”,也会使得一个人的回避倾向越来越严重。
一开始或许只是不想表达,后来随着表达完全消失,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不想见陌生人、不想社交、不想接电话、不想外出……最终变成习惯独自承受负面情绪,失去感受快乐的能力。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没有语言来形容感受,就等于没有产生过这种感受,这就是述情障碍者的困境。”也就是说:你并不是没有情绪和感受,而是不会表达,尤其无法准确表达清楚自身的需求。
情绪需要通过表达才能释放出去,然后被看见。而当我们不再表达自己,也就失去了很多看见自己、了解自己、治愈自己的机会。
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聊张力”?
“聊张力”,是对应“聊缩力”而言的,指的是很会表达自己、很会和人聊天。
虽然我们都有不想说话的时候,但大多数情况下,人还是有交流的需求,会想要通过向外表达和获得反馈来汲取能量,去证明自己有在好好生活。
所以,“聊缩力”的出现或许是在警醒我们:感到状态不对的时候,一定要拉自己一把。
大家可以通过看见那些自己渴望拥有的东西,去看见自己的表达欲。因为我们想要的东西里,藏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
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一书中提到:自由表达,可以被视为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先决条件。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会有自我实现。简单来说就是:自由表达是找回表达欲的前提。
怎么训练自由表达的能力呢?
1 通过好奇和想象,激发自己的表达欲
当我们在街上看见一样喜欢的东西,想象一下自己拥有它会是什么样子。在这个过程中,表达欲就被激活了。这样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也可以是花花草草、颜色、气味、猫猫、狗狗。比如:
“这个颜色好特别,如果穿在我身上,会不会让我有不一样的气质?”
“这只猫咪真可爱,我也好想做一只猫,每天都很慵懒,不需要讨好任何人。”
总之,就是日常生活里看到什么,尽量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人会一点一点找回表达欲。
2 通过写作等方式,去练习表达能力
想到什么写什么,比如发生在身边的事,从某处看到的一个观点,学到很有用的方法等等。越写就越想不断写下去,为了写就会看很多文章,问很多人,吸收和输出很多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慢慢提升了。
如果感到生活被卡住、找不到任何意义时,记录下来的文字会帮助你发现日常中一些微小的闪光点,成为自己在黑暗中继续前行的证据。
3 培养分享欲
针对某个特别喜欢的东西表达分享,这份分享的喜悦,会让我们觉得“原来聊天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进而更乐于与人交流。这无关话术、情商和性格的好坏。
如果对方恰好也喜欢你分享的东西,那就庆幸自己找到了同频的人。但如果对方不喜欢,那就继续寻找其他同频的人,没人规定你一定要讨所有人喜欢,一定会和所有人完美契合。
同样的,好的聊天不在于“事事有回应”。关键在于,聊天时多考虑自己的感受。
很多时候,我们不敢在聊天时自由表达,是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合适,怕扫对方的兴。但其实,清楚地明确自己想聊什么、不想聊什么,也是一种珍贵的能力。将那些你喜欢聊的人和事留下来,不喜欢的过滤掉。最终,你会留下最适合自己的、最舒服的方式,也就不再恐惧表达了。
写在最后
如果你仍然不想表达,也不必勉强自己。在很累很累的时候,我们可以允许自己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你也可以听从自己的内心感受,拒绝回应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
但无论如何,千万不要独自沉溺在黑暗中,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感知力。允许自己去感受、去表达,去发疯、去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