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为什么孩子容易过敏
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发病率逐渐递增,患者群体达到世界总人口的两至三成。我国约有2.7亿人受到过敏性疾病的困扰。春暖花开,春季出现过敏性疾病的人也逐渐增多。儿童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过敏体质等多重因素,更容易出现皮肤过敏。
引起儿童春季过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过敏原增多、气候变化、紫外线、护理不当等。
过敏原增多:春季万物复苏,各种植物、花草大量开花,空气中飘浮着各种花粉、柳絮、灰尘等过敏原,对花粉、尘螨过敏的小朋友或者过敏体质的小朋友很容易中招。
气候变化:春季时温度不稳定,冷暖空气频繁更迭,气温、湿度等诸多因素都不稳定。孩子皮肤屏障功能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如成人,就容易出现过敏现象。
紫外线影响:春季时紫外线比冬季增强,紫外线中的长波紫外线UVA会引起真皮深层损伤,中波紫外线UVB会导致晒黑。小朋友皮肤发育不成熟,黑素细胞紫外线的吸收功能不足,很容易出现紫外线过敏,引起皮肤损伤。
护肤品使用不当:初春时节温度、湿度不稳定,皮肤容易干燥脱皮。若使用不合适的润肤剂,或使用量较少,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破坏。
儿童春季皮肤过敏症状有哪些?家长们该如何应对?
儿童春季皮肤过敏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比如湿疹、荨麻疹、植物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等。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是儿童皮肤科中最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全球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约5%~超过20%。特应性皮炎病因非常复杂,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比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湿疹、荨麻疹、哮喘等)或者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出现特应性皮炎的概率就要增高很多。此外,气候变化、热刺激、皮肤干燥、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接触感染性致敏原等,都是常见的诱发加重因素。
特应性皮炎全身都可以出现,皮疹表现种类很多,比如红斑、丘疹、鳞屑、渗液、苔藓样改变等。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在夜间、热的情况下瘙痒会明显加重,所以很多家长会反馈孩子睡觉时、洗澡后瘙痒程度就加重很多。
那出现特应性皮炎后,家长们该如何居家护理呢?
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保湿。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润肤剂。润肤剂按照剂型、制作工艺可分为润肤霜、润肤乳、润乳露等,润肤霜的保湿效果优于润肤乳和润肤露。对于皮肤干燥明显的小朋友,可以选择质地厚的、滋润效果好的润肤霜。有些小朋友出汗量大,涂抹润肤霜后可能会觉得黏腻不适,从而抗拒涂抹。这时就可以选择比较清透、易吸收的润肤乳。其次,润肤剂的涂抹讲究足量、多次。按照2020年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推荐,儿童每周润肤霜用量至少100g,家长们可以参考这个标准来操作。
合理洗浴:合理洗浴不仅可以去除皮肤表面的污秽痂皮,还可以降低皮肤表面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数量。建议洗浴温度在 32~37 °C,洗浴时间 5~10 min。春季气温回升,小朋友活动量和出汗量增加,所以建议春季洗浴频度以每日或隔日1次为宜。
改善环境:避免各种机械、化学物质刺激,如搔抓、摩擦,羊毛织物、酸性物质、漂白剂等刺激,及时清除汗液对皮肤的刺激;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等刺激,适宜居住温度为 18 ~22 °C;控制环境中致敏物,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
荨麻疹:
荨麻疹就是俗称的风疹块。急性荨麻疹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在儿科绝大多数急性荨麻疹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
春季急性荨麻疹发病因素除了感染外,还有:1)蚊虫增多,诸如蜜蜂、黄蜂、马蜂、火蚁等昆虫叮咬;2)身体接触了某些植物产品和生的蔬菜(洋葱、大蒜、芹菜、香菜、莴苣、肉桂等)、水果(猕猴桃、柠檬、甜橙、桃子等),接触动物唾液(猫、狗);3)接触荨麻科植物,如大荨麻、董棕、洋大戟草等。
荨麻疹皮疹主要表现为隆起于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水肿性风团。通常在数小时-24小时内自行消退至不留任何痕迹,但此起彼伏、持续出现新的水肿性风团。荨麻疹全身上下都可以出现,发作严重时还会伴有呕吐、腹痛、胸闷气急等表现。
荨麻疹在发生之后需要积极寻找病因,比如是否近期有生病不适、是否食用可疑食物、药物、接触上述各类物质等。
轻症荨麻疹可以尝试口服抗组胺药治疗,比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若自行服药后皮疹无明显改善,或孩子皮疹一开始就发作严重,或伴有胸闷、呼吸困难、呕吐、腹痛等表现,那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植物性接触性皮炎
自然界中,很多植物都可以通过各种机制对人体皮肤造成损伤。比如机械性刺激、化学性刺激、光毒性反应等。
机械性刺激是指被植物钩毛、尖刺等直接刺入人体皮肤导致的损伤。诸如常春藤、仙人掌、郁金香、无花果、桦树、梧桐、蔷薇等植物的叶子或根茎、果实等上都会有粗糙的硬毛、细毛、尖刺等。儿童活泼好动,有可能会钻入花丛、树林,若不慎被这些植物的尖刺硬毛刺入皮肤,那就会出现明显刺激、疼痛或者瘙痒,还会出现小丘疹、红斑、鳞屑等。搔抓剧烈还有可能继发病原体感染。
化学性刺激是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化学性刺激物接触人体皮肤后导致的损伤。许多植物都含有化学性刺激物,比如万年青、大蒜、水仙花、腰果、菠萝、风信子、金凤花、龙舌兰等。儿童若不慎接触到这些花草的汁液或湿润的叶片表面、球茎或果实后,接触部位可能会出现干燥、脱屑、皲裂、红斑等,严重时还会出现水疱、脓疱,以及系统性症状(咽痛、头痛、腹泻等)。
光毒性反应:某些植物(比如柑橘类水果、柠檬、无花果、茴香、芹菜、伞形科植物等)中含有光敏性物质(呋喃并香豆素),摄入或接触光敏性物质30~120分钟后,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度最高。24小时后即可出现各种形状各异的红斑、水肿和大疱,72小时达到高峰。还有的时候只出现色素沉着,而不出现红斑水疱等。潮湿的皮肤、出汗和热刺激都会加重光毒性反应。春季很多家长会带孩子春游,户外活动时若孩子在草地上打滚、在伞形科植物间玩耍等,就有可能接触到这类物质,出现光毒性反应。
这类毛病机制复杂、表现多种多样,所以遇到这类情况后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此外,还有植物花粉导致的过敏性皮炎。春季很多树木也会开花,与鲜艳的花相比,树木的花粉颗粒更小、数量大、随风飘扬距离远,所以造成春季过敏性皮炎的大多是树木花粉。比较常见的诸如杨树、榆树、柳树、圆柏、刺柏、侧柏、无痛、白蜡等树种。预防花粉过敏,首先是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经常在各大气象台、中国气象台公众号上查询花粉播报数据,以及时躲避、减少户外暴露。外出时佩戴防花粉的口罩、眼镜,避开中午下午花粉高发时间外出等。回家后及时洗脸、洗发、更换衣物等。这些都可以预防花粉过敏。
日光导致的损伤
所有人的皮肤都对日光敏感,因为皮肤中含有黑素小体以及一些分子,可以吸收紫外线的能量,从而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儿童皮肤中黑素小体少且活性延迟,所以容易出现晒伤及其他日光性反应。
日晒伤:是正常皮肤过度照射UVB后出现的急性光毒性反应。反应程度与光线强弱、照射时间和范围、环境因素、肤色等均有关系。春季,夏季都是高发期,儿童中更容易出现。主要表现为日晒数小时后出现暴露部位的弥漫性红斑、水肿,有刺痛、灼热感。严重时还会出现水疱、糜烂。
青少年春季疹:常发生在早春,是由于日光和冷空气共同作用导致。表现为初春日光照射后,耳廓出现瘙痒、红斑,鳞屑、水疱、丘疹等。可继发感染、结节。常发生在年幼男孩的耳廓和耳垂,这与男孩头发较短致其耳部暴露有关。青少年春季疹常春季发作,数周内症状消退,直至次年春季才复发。
预防日光导致的损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防晒。比如外出时使用广谱防晒霜或戴帽子、打伞、穿防晒衣等。若出现损伤需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酌情使用药物。(上海市儿童医院皮肤科 郑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