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和包裹“从天而降”,无人机可以用来巡检电网,低空经济让我们对天空的想象插上翅膀。城市生活的维度因低空产业的发展变得丰富起来。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航空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技术突破为低空经济发展创造了可能性,政策支持为低空经济落地按下加速键。随着政策、市场及企业的多方推动,“低空”不再只是蓝天白云的代名词,更成为新的产业集聚高地。
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低空经济以其产业链多元而展示出诱人前景。中国民航局此前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目前,交通出行、物流配送、农业植保、文旅消费、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低空应用场景已在全国多城落地。
近年来,多地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并积极布局。在低空载客方面,长三角开通了多条直升机载客航线,涉及上海、苏州、南通、无锡、合肥等地。低空经济振翅高飞似乎正当其时。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对低空经济前景抱以乐观态度,但对当下低空产业现状持有谨慎观点。例如,低空产业布局在实际推进中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低空空域的开放程度和管理效率还有待提升;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低空机场、起降点等基础建设不足,制约了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等。
为更好促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在因地制宜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应结合国内各类城市消费及场景培育需求,合理规划布局垂直起降点、充电点等地面支撑设施,加快城市低空飞行地面支撑保障设施网络建设。
在产业培育方面,企业可加强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的合作与联盟,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网络设施的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和产业发展,形成合力推动行业进步。由于低空经济覆盖面广,各地可基于自身产业特点,着力发展产业链的优势环节,形成区域联动发展。
当下,长三角各城市正以多元的产业布局与区域协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人们欣喜地看到,长三角低空经济蓄势待发的模样。
低空之上,不仅是技术的跃进,更承载着一个产业崛起的可能。从“能飞”到“飞得稳、飞得好、飞得远”,低空经济的发展不在于一时的热闹,而在于长远规划与持续耕耘。让低空经济真正“起飞”,也许还需要助跑一段路程。(证券时报记者梅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