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春来河南洛阳赏牡丹,从隋唐至今都是一件乐事。眼下,洛阳进入旅游高峰期,迎来大批赏花游客。赏花、美食与民俗构成了洛阳古城的主视觉。
“我们这里有一朵花、一碗汤还有一桌席等你来。”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丽娟热情介绍。
一朵花,自然是牡丹花。日前启动的第42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简称“牡丹文化节”)以赏花为主线,围绕牡丹、汉服、音乐、户外、消费等元素,策划了一系列互动性活动,其中“花YOUNG非遗”板块涵盖名家绘牡丹展、非遗体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交流展示等内容,一直持续至5月。
在洛阳龙门古街、丽景门等历史街区看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唐三彩烧制、牡丹瓷绘、牡丹香囊制作等技艺;亲手嫁接一株牡丹幼苗;集印章兑换特色文创;通过VR技术穿越至隋唐与古人一同赏花……重庆游客陈希溪发现洛阳可体验的项目太多,决定延长行程,再留两天。
洛阳应天门花瓣雨 张光辉 摄
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保护传承部部长赵博认为,牡丹文化节让洛阳牡丹花会这一民俗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影响力扩展到了全国。“这两年,我们创新非遗市集的形式,打造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新场景,将音乐、舞蹈、美术、游艺等多个类别的非遗项目集中起来,形成新的文化空间,为非遗传承提供丰厚的土壤。”赵博说。
洛水汤汤,九曲黄河。民俗游的新表达,见于可嗅、可食、可赏的一朵牡丹,也让一桌宴席散发出迷人香味。
洛阳平乐镇,老灶台腾起氤氲蒸汽,蒸笼被掀开的一刹那,琥珀色的脯肉闪出红润的光泽。作为洛阳饮食类非遗的代表,平乐水席特色鲜明,一道平乐脯肉更是独具风味。平乐脯肉以本地红薯粉条为骨、三肥七瘦土猪肉为肌、蛋液为裳,混合蒸制后通透若琥珀,切片似玛瑙叠玉,取“天地精华聚宝盆”的寓意,其外形抖而不散、口感香而不腻。
平乐脯肉是否含肉?近期,洛阳推出《江湖寻肉令》短视频,一群年轻人以侦探身份解锁这道传统美食的奥秘,结合快剪、反转剧情吸引网友来平乐现场解密。目前,相关短视频单条播放量已破百万。
在洛阳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人吴弋雯看来,洛阳民俗的最大吸引力来自接地气。水席文化节现场,游客在舞龙舞狮陪伴下身着汉服步入园中赏牡丹。临近中午,礼仪官以古礼宣布“吉时到”,迎接游客入席,彼时春风拂面、牡丹盛开,再加一桌水席,非遗成为流淌在这座城市血脉里的生活美学。
“咱们的水席,是蒸出来的乡愁,是嚼得出的山河。”平乐水席掌勺大厨自豪地对记者介绍。
在平乐镇,过去谁家办喜事待客,人们喜欢说去吃“官桌”。据了解,平乐“官桌”已有千年历史,菜品丰富,“宴有尽而味无穷”。鼎盛时期,平乐一个镇子就有上百家水席商户。
“水席文化节追求传统民俗的现代表达,邀请所有来洛阳的朋友融入其中、体验河洛文化的内涵。”吴弋雯说,今年的水席文化节在往年基础上新增大量互动元素,除了仪式设计,还有舞龙舞狮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创意结合,以及青少年牡丹彩绘,主打年轻化。
过去,乡宴是邻里之间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场合。这两年,平乐“官桌”的社交功能不断强化,人们围坐桌前品尝美食,分享来自不同地域的故事和体验。“今年我们准备了24桌水席。如果您来吃席,发现同桌的人大多不相识也不打紧。大家坐到一桌,分享来洛阳的游玩感受,很快就熟络起来了。”吴弋雯说。(王彬)
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顾客在龙门古街的市集上选购书画作品。 本报记者 张莹莹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