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主题和思路
推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必须充分挖掘好、利用好、融入好地方红色资源。革命文物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发爱国热情、弘扬革命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资源。长期以来,南京师范大学始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党史学习教育“沉”下去,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为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精神内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新格局,南京师范大学组建“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课题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运用“平台+文创+作品+实践”的方式,构建“四活四聚焦”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线上线下双线并行,打好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组合拳”。编写教学资源,出版“十四五”时期江苏省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革命文物青年说》;打造精品微课,联合共青团江苏省委等机构在学习强国APP推出“我是革命文物守护人——百件革命文物青年说”系列视频,点击量超170万次;开发第三平台,设计“文辰”小程序,打破学生了解革命文物的时空界限;组织理论宣讲,举办100场革命文物主题宣讲;强化校地合作,与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多所革命场馆达成合作。
南京师范大学直面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难点痛点,把革命文物作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重要抓手,通过“融合”使革命文物焕发新的生命力,使党史学习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激励广大青年学子通过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实施方法和过程
本案例聚焦实现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实施路径问题,旨在构建具有南师特色的“四活四聚焦”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四活,即“活”阵地、“活”名片、“活”教材、“活”样态;四聚焦,即聚焦教育场域、符号表达、教学资源、青年践行,帮助学生在理论上学好党史、在实践中用好党史,以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聚焦教育场域,搭建党史学习教育“活”阵地
交互教育场域是依托。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开展需要具有本土范儿、传播力度大的党史学习教育素材,需要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供给和场域支持。革命文物作为革命文化的物质载体,让革命文物从场馆中“走出来”,走进校园里、课堂中,突破传统静态模式,悄然走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其成为串联党史、透视革命精神的“鲜素材”,这对于推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基于JavaScript语言开发“文辰”小程序,通过多样服务、多元展示将革命文物资源与校园生活切实结合,打破时空界限,使革命文物走进高校校园、走近学生生活。
一方面,小程序设置图文区、音频区、视频区等板块进行展示,将日常开展的“革命文物与党史学习教育”相关教育内容按照地域、历史时期、文物类别等归类宣传,使其深化于学、内化于心。另一方面,通过在小程序设置志愿讲解、宣讲服务等板块为大学生提供预约服务,学生在对应板块进行申请,通过培训考核后可进行实践活动,积累“文辰积分”兑换文创产品。既内化于心,学好理论知识;又外化于行动,为大学生将所学所感化为所悟所行提供渠道。目前小程序服务次数累计超千人,浏览量达万余次,在高校学生内获得广泛好评。
(二)聚焦符号表达,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活”名片
开发符号表达是手段。文创是青年人表达生活态度的一种新方式,通过对革命文物背后故事、精神的提炼总结,发挥党史育人功能,制作革命文物系列红色文创产品可以找到革命历史的回声,产生时代共鸣,实现历史语境和历史形象的还原再现。红色文创将革命文物展品化为大学生眼中的生动潮品,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样态,成了一张张兼具“质量”和“流量”的“活”名片。
南京师范大学革命文物系列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重视“生活”功能的拓展,无论是老物件、新观念都贴近学生日常,融会校园生活,让历史启迪创意,让设计体现情感,让革命记忆的种子抽长新芽。
在设计款式上,通过帆布包、钥匙扣、徽章、文件袋、书签等日常用品,让其兼具教育意义和实用功能。在宣传传播上,利用新媒体、新媒介,如网络销售平台、产品展示会等,有效提升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在素材选取上,提取本地代表性革命文物的元素,定制产品,形成符合大学生思想、审美、做工精良的“Young品牌”,让革命文物文创产品自然而然地对大学生形成价值引导和历史牵引,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情感共鸣。目前,南京师范大学累计面向学生发放文创产品数千份,推动大学生增进情感认同。
(三)聚焦教学资源,形成党史学习教育“活”教材
推出教学资源是重点。南京师范大学通过“学科特色分众式作品”“突出典型示范式作品”“特色主题展出式作品”等方式,挖掘革命文物故事背后的时代价值和精神意蕴,以青年化阐释纵深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度、力度;同时通过两微一端、指尖课堂等载体宣传横向提升融入的厚度、广度。从纵向深度和横向广度构建矩阵,统筹联动,切实推进革命文物融入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重点图书,以文化人有深度。南京师范大学以时代发展为立足点,科学研究和挖掘革命文物的内涵,编写出版“十四五”时期江苏省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革命文物青年说》15万字,让革命文物成为精神切片。
系列微课,以理服人有信度。学校与共青团江苏省委联合推出“我是革命文物守护人——百件革命文物青年说”系列视频,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专题收录,累计点击量达170余万次,此外,还基于“文辰”小程序推出系列微课《红色印记——倾听革命文物的声音》,选取京电号小火轮、贺瑞麟的《死前日记》等典型文物进行科普,累计浏览量达10余万次。
系列音频,以声传情有温度。学校联合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微信公众号推出“古韵新声”“尺牍传情”“日志明意”等音频,朗诵传统典籍经典段落、革命先烈的日记、家书,累计收听量达20余万次。
系列海报,以图传志有广度。学校持续设计制作革命文物海报,以杨尚昆体内的弹片、赵世炎的藤箱等文物为原型设计海报37张,张贴于校园文化墙,直观呈现革命文物风采。
(四)聚焦青年践行,培育党史学习教育“活”样态
引领青年践行是使命。南京师范大学借助革命文物引导青年将情感认同建立于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之上。在自我情感和革命情感的相互作用下,大学生自主选择志愿讲解、宣讲活动等实践形式进一步感悟革命精神,实现青年理想信念同党的理想信念接榫和对话,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传承,引导好大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塑造正确价值观,从而实现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最终旨归。
馆校合作,开展志愿服务。南京师范大学学子走进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等6个革命场馆进行志愿讲解,累计服务10000余人,助推受教育者转向教育者,以讲促学。
落地生根,组织宣讲活动。秉承“用好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的宗旨,南京师范大学组织广大学生成立实践团,走进中学、企业、社区举办100场宣讲活动,讲述了228个革命文物的故事,累计时长超3000分钟,听众达1万余人次。
三、主要成效和经验
1.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建立“研得深”的教师队伍。南京师范大学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思政队伍研修中心”,进行理论研究,深挖革命文物红色资源,出版《革命文物青年说》等重点教学资源,将革命文物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思政教学。同时开设专门的“四史”博雅课,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历史、理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2.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建立“讲得好”的学生队伍。南京师范大学借助本科生党员骨干“先锋党校”培训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红旗宣讲团等组织,依靠学生、面向学生,开展“行走的党史课”微宣讲,累计宣讲超100余场,用青年化语言讲好革命文物的故事。
3.把握宣传教育规律,建立“传得远”的网络阵地。学校基于学习强国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等多种平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基于网络平台宣传系列微课、系列音频,累计浏览量超170余万次,让教学资源流动起来,帮助更多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