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途径。2024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绿色、高效,旨在突破传统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创新的重要主体。在新发展格局中,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金隅集团紧紧握住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以创新为舟、以协同为桨,勇立潮头,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推动集团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擘画出一幅国企担当与时代使命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
金隅智造工场
创新成果丰硕 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探索发展新模式、创新转型升级新路径,取得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之光,照亮产业升级之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科技创新始终是金隅集团发展的核心动能。金隅集团整合构筑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四梁八柱”,建设完成首批“1+7N+33X”综合体,不断拓展创新生态圈。在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多源多品种大比例替代燃料技术等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传统产业的沃土上生根发芽,书写着焕新发展的壮丽篇章。
北水CCUS项目
当高贝水泥混凝土在地铁等地下工程中实现“滴水不漏”,当低碳长寿命自愈合混凝土满足故宫北院区工程百年设计使用年限要求,当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以超常的耐久性应用于京平高速(北京段),金隅的科技创新已从实验室跃入现实场景,为社会发展贡献着智慧结晶。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金隅集团的传统产业加速焕新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集团持续深耕“四绿一新”五大创新领域,在新材料、双碳、数智化方向协同发力,推动集团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助力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
作为高新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新材料占据着基础性、关键性的地位。金隅集团秉持“向新而生”的发展理念,积极布局新材料产业。冀东水泥已开展大规模高贝利特熟料量产试验,并成功应用于多项工程;金隅通达公司牵头研发的低碳、绿色、高性能耐火材料,已在火箭发射基地应用;金隅砂浆公司研发的系列修补类砂浆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外保温修复、工业建筑修补等细分领域;北京三重镜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滤光片打破进口垄断,在光学领域刻下“金隅精度”。
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作为始终牢记责任和使命的首都国企,金隅集团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制造。科研总院的SCR超低排放技术助力企业实现污染物减排;金隅涂料的高档装饰壁材和平泉冀东水泥的环保家装水泥产品,以“净化甲醛”功能重塑健康人居;兴发科技园零碳建筑凭借“零碳建筑质量标识”和“运营标识”双标识认证,实现运行阶段零碳排放;华夏金隅智造工场REIT作为首单城市更新产业园REITs已成功上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北京智慧”和“金隅方案”。
当今时代,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企业战略、运营和管理的全方位升级。面对数智化转型,冀东水泥建立“在线监测+智能诊断+预知维修”一站式服务体系,集成应用多项智能工厂成套技术,全面推进数智化转型。混凝土集团通过“生产远程集中控制中心”和“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搅拌站全流程智能化运行,正以数字之力重塑产业未来。
金隅混凝土集团
强化战略布局 提升创新综合实力
谋定而动,方能行稳致远。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实力,金隅集团加强顶层设计,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了新一轮《科技创新攻关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新材料、“双碳”和数智化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具有金隅特色“新质生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集团创新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金隅集团深谙“自主可控”之道,积极参与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和技术研发任务,加快推动高精尖产业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将绿色超高性能高温材料、城市固废处理处置资源化等五大原创技术列为攻关高地,以破釜沉舟之势推进新材料、绿色建筑、节能低碳三大策源地建设,努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金隅集团将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的资源聚集效应,打造集团“研发平台集群”,打破实验室“孤岛”,在重点领域催生出标志性成果。同时,大力推进绿氢(氨)掺烧中试转化平台建设,促进创新全链条高效衔接和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作为大型国有企业,金隅集团主动担当、创新作为,坚持一手抓核心技术研发,一手抓成果转化推广,以“双轮驱动”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使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持续厚植“政产学研用金服”生态圈建设,整合投入资源,提高成果转化对接成功率,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资源。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金隅集团坚持用人才之基,铸就创新之厦,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磁石”,加大对急需紧缺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汇聚院士、杰青、学者等高端人才,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高水平人才高地”,为集团科技创新提供“内生动力”。
科研总院
培育新兴产业 激发企业全新活力
潮涌千帆竞,风劲正扬帆。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既源于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更依托于新兴产业的拔节生长。金隅集团,这座国企改革的灯塔,围绕主业深耕产业链上下游,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布局未来产业。
深耕细作,提升新材料产业新高度。新材料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根基。金隅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帆,以产业链联动为舵,在新材料领域劈波斩浪。金隅集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意见》,丰富集团新材料产业图谱,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向“新”图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菱镁产业的精深加工,到氮化硅陶瓷的精密突破;从石墨烯技术的创新应用,到推动3D打印跨界融合,金隅集团将不断提品质、增品种、创品牌,拓展特种产品和定制化服务空间,培育新材料产业新增长点。
巩固拓展,探索绿色能源新路径。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金隅集团巩固提升水泥窑协同处置优势,拓展危固废处置利用业务,推进华北区域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探索以新能源领域光伏业务及废弃物回收利用为新方向的水泥窑“离线型”环保产业发展新路径。目前,金隅冀东水泥6个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年均总发电量达1700万千瓦时、总节约标煤5200吨以上、总减排二氧化碳14000吨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提纯生产的食品级高纯度干冰产品,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生产的氯化钾、氯化钠工业盐产品,以及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生产的透水砖产品,均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了循环经济发展,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
聚焦高端,打造智能制造新优势。从“制造”到“智造”,金隅集团锚定新型工业化建设目标,打造智能化高端装备设计研发和制造能力,充分利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平台,集聚优质资源,形成以设计为引领、以材料为支撑、以高效节能智能化为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助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紧跟战略,塑造数字产业新生态。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石油,算力是新的引擎。金隅集团紧握时代脉搏,积极响应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探索“算力中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构建。从产业数字化到数字产业化,从降本增效到转型升级,金隅集团以数字技术重构产业链条。当“云端”与“实体”深度融合,当数据价值转化为核心竞争力,金隅正以数字生态的构建,为新兴产业开辟无限可能。冀东水泥铜川公司、承德金隅、扶风公司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磐石公司、泾阳公司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
做大做强,提升科技服务新能级。科技服务是创新生态的“润滑剂”,更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金隅集团以检验检测、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为纽带,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标杆。北京检验院的上市进程,新材料科创产业园的孵化蓝图,无不彰显着“全链条服务”的雄心。在这里,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创意从蓝图化为现实,科技服务的羽翼正托举起新兴产业振翅高飞。
迈向崭新未来,金隅集团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集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双向奔赴,加快构建金隅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集团“高质量发展突破年”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更好服务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