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亚洲时报网站4月22日报道,日本的舰载电磁轨道炮通过利用电磁能量以高超音速发射炮弹,这为应对未来可能的导弹“饱和攻击”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快速反应手段。
据法国《海军新闻》网站报道,日本海上自卫队本月披露了“飞鸟”号练习舰部署先进电磁轨道炮的消息,标志着电磁武器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电磁轨道炮由日本防卫省防卫装备厅下属的地面系统研究中心开发,2016年开始研究,在2023年10月进行了首次舰载射击试验。
这款武器系统展示了更高的初速度,达到每秒2000米,可稳定发射最多120发炮弹,克服了轨道磨损和炮弹飞行稳定性方面的挑战。目前的研究旨在过渡到一个完整的“火炮系统”,集成连续射击、炮弹飞行稳定性改进和定制的火控系统。
日本的电磁轨道炮可以加强海军的导弹防御能力,为陆基火炮提供新的选择,如反炮兵火力和海岸打击能力,这理论上有助于拦截特定的高速导弹威胁。然而,实际部署的关键问题仍然在于电源的小型化。
通过跨国合作,日本的电磁轨道炮得以发展,预计到2026财年将实现技术和作战能力的成熟化。
美国海军在2021年7月停止电磁轨道炮项目,主要是受到功率过大、设备过热和轨道磨损等挑战的影响。日本则继续推进该技术研究,以解决导弹防御和打击能力上的缺点。
导弹提供了强大的远程打击选择,但它们极其昂贵,而且受到舰载弹药库容量的限制。美国海军驱逐舰和巡洋舰的垂直发射系统分别仅能携带96和122枚导弹。
在2023年至2025年对胡塞武装的行动中,美国使用了数百枚价值高昂的导弹来击落相对廉价的无人机和弹道导弹,凸显出不可持续的成本问题和弹药库限制的风险。
日本也面临类似问题。2022年12月,日本共同社报道称,日本的拦截导弹库存仅为国防所需的60%。
除了弹药库容量有限之外,无法在海上重新装填垂直发射系统导弹是另一个主要限制。
有防务专家提到,尽管美国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非常有效,但其导弹发射单元必须在港口重新装填。专家指出,由于在恶劣海况下装载重型弹药筒存在挑战,早期在美军舰船上用可折叠起重机装填弹药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舰船返回能够重新装填垂直发射系统的港口可能需要数周时间。大规模的导弹齐射攻击可能会在高端战斗场景中迅速耗尽垂直发射系统弹药库。
电磁轨道炮可为这些导弹防御瓶颈提供一个关键的解决方案。在《美国海军学会会刊》2011年12月的一篇文章中,政策分析师马克斯韦尔·库珀指出,电磁轨道炮发射的炮弹打击距离堪比大多数导弹,具有相同的杀伤力和精度,同时成本更低、数量更多。
库珀解释说,电磁轨道炮发射的炮弹可达高超音速,炮弹利用其本身巨大的动能产生破坏效果,无需炸药填充。他还建议,炮弹可以配备卫星定位装置,以提高打击精度。此外,由于它们没有发射火药,因此可以腾出一些弹药库空间。
然而,虽然电磁轨道炮的炮弹比导弹更小、更便宜,但它们仍然需要相当大的舰载动力和弹药库存空间。
库珀提到,由于缺乏一款功能强大的多用途火炮,迫使美国海军指挥官对所有类型的目标使用昂贵、数量有限的高端导弹,缺乏比较经济的手段应对低端威胁(如巡逻艇、不设防的沿海目标和基础弹道导弹)。这些目标原本可以用成本较低的炮弹应对。
电磁轨道炮还是对抗导弹“饱和攻击”具有性价比的手段。2022年4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枚11千克重的电磁轨道炮炮弹可以释放出超过500个3克重的钨制弹丸,这些弹丸能够通过纯粹的动能摧毁来袭导弹。(编译/郭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