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胡可璐)肠道菌群的演化是一个复杂且精妙的过程。为破解“健康肠道菌群”缺乏统一认识的科学问题,5月23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布《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共识》提出,肠道菌群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专家共识》发布
《共识》指出,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其对宿主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菌群以其错综复杂的方式与宿主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宿主胃肠道生理和消化功能,而且对人体血糖、血脂、免疫力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也有作用。人体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不仅受到宿主基因型、年龄、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膳食结构、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影响。
《共识》认为,特定菌种丰度及代谢物等可作为评价与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指标。高丰度的双歧杆菌被认为是婴儿肠道中“更健康”的指示性菌种。对于健康成年人,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被认为是调节肠道菌群的目标菌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以及肠道转运时间、排便频率、粪便形态等也常被作为人体健康肠道菌群的重要衡量指标。
《共识》提到,健康肠道菌群对外来扰动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与稳定性。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基石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可作为评估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人体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受到外界扰动后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恢复能力,以此保障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从而维持宿主健康。
《共识》第四点指出,肠道菌群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人体肠道菌群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其丰度、组成与功能的显著变化,特别是有益菌群的大幅减少和病原微生物的增多,同时伴随着微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减少。外界环境的扰动和宿主生理因素的变化等也可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弹性和恢复能力。肠道菌群的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方式及补充益生菌等是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途径。
最后,《共识》认为,健康肠道菌群的精准识别与调控亟需多种新技术的集成与突破。
《共识》是在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发布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介绍,益生菌的科学研究热度只增不减,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菌群-肠道”逐步拓展到“肠-脑轴”“肠-X轴”,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益生菌菌株仍然不足,行业应强化益生菌菌株系统化的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指出,应深度挖掘本土益生菌资源,构建自主知识产权菌种保障体系,实现核心微生物菌种的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融合多领域的产业技术优势,进一步延伸益生菌的应用空间。以科学共识引领益生菌消费的新生态,向公众传递客观、准确的信息,避免误导和夸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