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让“诗与远方”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2025年5月19日是第15个中国旅游日,活动主题为“锦绣山河,美好旅程”,今年活动时间从4月21日持续至5月31日。
我国为何要设立中国旅游日?今年的中国旅游日与以往有何不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解读,中国旅游日的设立,承载着宣传推广旅游发展新理念的重要使命,致力于让普通老百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今年中国旅游日通过延长活动周期,已从最初的纪念性日期发展为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消费升级的综合性平台,形成集品牌展示、消费刺激、产业升级于一体的综合推动期。在旅游发展理念上,更加突出惠民乐民,旨在让旅游广泛惠及城乡居民;强调“学”的概念,期望人们在旅游中,收获的不只是美景,还能领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提升综合素质、拓宽视野,同时做到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实现个人快乐健康成长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双赢。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吃不愁、穿不愁,还有余钱去旅游”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内旅游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城镇居民出游花费4.93万亿元,农村居民出游花费0.83万亿元。
“发展普惠旅游是旅游理念的重大进步。”戴斌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强调旅游创汇功能,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众旅游时代注重消费与经济拉动、社会就业的功能。如今的普惠旅游更强调让旅游更好地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使“诗与远方”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通过更加普及、更加普惠、更加便利的旅游,充分发挥旅游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种让老百姓“有得游、游得起、游得开心、玩得放心”的理念,将引领未来旅游发展方向。
此外,戴斌表示,文旅融合、“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等新理念成为旅游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突破点,从美好生活的角度推动了当代旅游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参与旅游的城乡居民日益增多,人均年出游超4次;游客满意度不断提升,2024年全国游客满意度突破80分,进入满意区间,政府努力得到了游客认可;旅游目的地导入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新动能,不再单纯依赖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旅游企业不断成长,以旅游集团二十强为代表的企业方阵在旅游投资、创新等方面展现了企业担当;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作为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客源市场及重要入境旅游目的地,不仅造福本国人民,也为世界旅游繁荣贡献力量。同时,旅游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备,旅游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旅游发展惠及更多人民群众,推动民族交流、城乡互动及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然而普惠旅游理念的践行,还需要细心、耐心,坚持长期主义,只有真正把好事办好,让游客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善意和温暖,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戴斌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戴斌呼吁,让政府大院的“开放模式”走向常态化,除保密单位和特殊办公场所之外的党政机关都可以向社会游客开放。提及去年安徽舒城等地打开政府大院供游客打卡、拍照、停车,开放政府食堂让游客体验,戴斌认为,这体现了开放、包容、共享的理念,是真正吸引游客的密码。今年“五一”假期,多地向游客开放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及停车场,花式“宠客”,受到市民、游客欢迎。
戴斌表示,政府院落和企事业单位节假日常态化开放,正是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既能调节节假日客流高峰,解决游客停车、如厕、就餐等难题,提升旅游便利性,增强老百姓的旅游体验,又能优化资源配置,塑造城市形象,通过细节服务提升城市口碑,吸引游客二次到访。
如何让旅游业实现惠民、乐民措施的常态化发展?戴斌认为,需要摒弃追求短期网红效应的做法,转而构建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虽然网红元素在旅游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但绝不能将其视为全部。当前亟须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让公众认识到理想的旅游形态应该是平等交流、相互成就的互动过程;旅游服务要回归本真,做到发自内心、自然真诚,而非流于表面;要让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旅游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戴斌说。
戴斌建议,从长远来看,旅游业发展还需培育强有力的经营主体和配套投资机构。现阶段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避免过度依赖行政力量,只有当企业真正成长为能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成熟主体,将自身定位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载体”时,旅游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发展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研学旅游等新型业态,通过满足人民群众品质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形成“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