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5月23日电(记者肇蕾)在巴渝大地,有这样一所大学,它因抗战烽火而生,以红岩精神为魂,以立德树人为根,它就是——重庆理工大学。
5月21日,2025第五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走进重庆理工大学。记者采访时了解到,重庆理工大学通过课程创新、实践浸润、文化传承、网络赋能等多元路径,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在这里,思政教育突破传统边界,成为一场“跨学科、跨时空、跨场景”的育人实践。“行走的思政课”用更加鲜活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年心田,让思政教育焕发生机。
作为重庆市课程思政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充分挖掘校本红色资源,提炼形成了“以抗战文化”“兵工基因”“红岩精神”为核心的具有鲜明辨识度的红色文化精神体系。打造出理论主课堂、红色“心”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四个课堂”联动的大思政育人格局。
从“科学家精神”到“红芯工程师”,从“中国汽车文化”到“红岩精神”等系列选修课,重庆理工大学将校史中的红色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一门门课程如同一粒粒火种,点燃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
重庆理工大学原创舞台剧《红色的岩》剧照。新华网记者 肇蕾 摄
获评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舞台剧《红色的岩》,由重庆理工大学师生共同创作和演绎,将学校的思政教育推向新高度。该剧以红岩烈士校友为原型,将革命者的信仰与牺牲化作舞台上的光影,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通过“课本变剧本”“舞台变讲台”“局外人变剧中人”“独唱变合唱”的叙事转化,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维感知的“信仰”大课堂,青年学子在艺术共鸣中触摸历史脉搏。值得一提的是,《红色的岩》在2024年巡演12场次,覆盖6万余人,成为“思政+艺术”融合的典范,让思政教育“活”起来了。
另据了解,重庆理工大学依托红岩精神展览馆、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等场馆,构建起覆盖全体学生的“七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从主题研讨到红色研学,从经典观影到深度心得,5万人次师生在这里完成入职、入学、入党的“第一课”。
此外,学校还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里,“党员服务站”“学业加油站”“心理驿站”成为思政教育的“毛细血管”,让育人力量浸润到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三下乡”“返家乡”实践中的红色文化创业项目,则让青年学子在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中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
学校还以“报网微屏端”立体矩阵为依托,打造出“红色青年根据地”“我的信仰必修课”等一批网络文化品牌。时代大主题与学生关注的“小话题”碰撞出火花。
从课堂到舞台,从校园到云端,重庆理工大学以红岩精神浸润理想信念教育、以兵工基因滋养大国工匠精神,以抗战文化培植民族复兴使命。在这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早已转化为“红色工程师”培养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