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901号人形机器人冲线,2时40分42秒!”4月19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在北京亦庄举办,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人形机器人”)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天工”系列中的“天工Ultra”在阵阵欢呼声中冲过终点,夺得赛事桂冠,晋升人形机器人“顶流”。
“天工”不仅是时速最高达12公里的运动健将,还多次担任大型会议的主持人角色,作为北京重大开源成果发布,全面展示了北京在前沿技术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
据了解,北京人形机器人即将发布全新一代“天工2.0”,该机器人也将在5月份举行的第27届北京科博会上,展示最新“技能”。
一举夺冠
在闭幕不久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上百个人形机器人轮番出场整花活,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纷纷争当会场“最亮的仔”,而与会场上炫技式表演不同的是,4月19日举办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则是对软硬件功能的公开实战拉练。
此次夺冠的“天工Ultra”正是北京创新的成果,它身高约1.8米、体重约55公斤,在超过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赛程中,它通过了长时间奔跑、复杂路况以及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挑战,成为首个完赛半程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
不同于人形机器人常见的遥控手柄的控制方式,“天工Ultra”使用了无线领航技术完成跟随导航和长程路径规划。机器人可自主实时调整奔跑方向和速度,完成从赛事起点到达目标点的奔跑。为实现长时间作业的续航能力,“天工Ultra”使用了电池快换技术。
应对复杂地形是当前行业一大痛点,而实现人形机器人稳定、高速奔跑更是一大难题。在此次马拉松参赛过程中,“天工Ultra”的配速为7km-8 km/h。其实它的最高奔跑速度已提升至全球领先的12km/h。
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速度,是因为北京人形机器人在持续提升具身小脑能力,在不足12个月的时间内,“天工”的奔跑速度实现了超一倍的跨越式提升,从最初6km/h的速度,到10km/h的稳定奔跑,直至当前最高12km/h的巅峰时速。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天工”除了奔跑速度的升级外,在沙地、雪地、山坡等各种复杂的泛化地形,它都可以进行高速奔跑,并成为全球首例可实现雪地奔跑的人形机器人。当前,“天工”已同时具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大外力冲击下仍可保持平衡。应对复杂地形的移动能力提升,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在真实环境执行任务,甚至在山地、雪地救援、废墟等极端环境下作业的基础,为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夯实技术底座。
在户外真实地形测试中,“天工”机器人连续攀爬多级阶梯,成功登上北京通州区海子墙公园最高点,成为全球首例可在室外连续攀爬多级阶梯的人形机器人。
不断进化
其实在此次马拉松赛事之前,“天工”强大的运动控制能力和领先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早已在国内外观众面前展示过。3月31日,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上,“天工”作为开场主持人亮相舞台。这种破次元的主持风格也引发现场热烈掌声。
北青报记者从现场看到,“天工”不仅能平稳走上具有大高差斜坡的舞台,还与主持人进行了流畅的人机互动,在走下舞台的过程中,为跟上主持人的步伐,它还快步小跑起来。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在去年中关村论坛上正式发布的“天工LITE”,实现了全球首个纯电驱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拟人奔跑,全身协同控制泛化移动能力全球领先,也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通用人形机器人母平台。
自此之后,“天工”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一直在进化。“天工Ultra”就是基于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进行迭代升级的机型。
今年,进化后的“天工2.0”在中关村论坛年会上首次对外亮相。从外观上看,它具备完整人形机器人的形态,外壳为白色,个子更高了,从1.0版本的163厘米长到了173厘米,体重从43公斤增加到73公斤,三个自由度的简易臂换成了五指灵巧手。
在机器人马拉松赛后展区,全新一代“天工2.0”也亮相现场,引发围观。
据北京人形机器人首席运营官李春枝介绍,“天工2.0”是国内首个实现了针对复杂地形的自适应行走的人形机器人,即在平地行走时保持直膝行走的拟人姿态,在面对台阶、斜坡、楼梯、坑洼路面等复杂地形时实时调整为稳定步态,从而具备面对泛化地形的高通过性。
在性能表现上,“天工2.0”搭载自研双电池快换电系统,突破带电设备电池热插拔换电,实现了首个工业级机器人永续作业能力,配合多工况能耗控制技术,具备远超前代的续航能力。
开源开放
负责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和协调功能的核心部件,通常被称为“小脑”。人形机器人的“大脑”部分,则具备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它可以听懂人的语言、了解人的意图、执行人的指令。“天工Ultra”在此次半程马拉松长距离奔跑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还与其搭载的“大脑”——“慧思开物”的赋能息息相关,该平台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完整闭环,大大提高了机器人在半程马拉松赛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025年3月12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发布了全球首个支持多本体多场景应用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可以实现“一脑多能”“一脑多机”。也就是说,机器人应用开发商或者是系统集成商可以使用这个平台,在市场上选购一款机器人,通过简单配置以及简单的自然语言的描述,或者当有一些复杂任务需要一些编程,就可以让这样一个机器人去物理世界完成相应的任务。
搭载了“慧思开物”的“天工”机器人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在北京人形机器人一层大厅,“天工”正在演示将桌面清理干净的场景,北青报记者观察到,“天工”流畅地整理桌面餐具,将垃圾收进锡纸盘并放入垃圾桶。整个过程中,机器人动作丝滑流畅,且在多次任意随机的人为打断和移位干扰的情况下,仍能自主纠错并完成任务。
当前,北京人形机器人正围绕通用机器人平台“天工”、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加速技术突破。目前机器人技能库里大概有30种比较常用的技能,帮助机器人理解并执行动作,完成任务。到今年年底,整个技能库大概会有100种技能,基本上可以覆盖物理世界的绝大部分任务。
据介绍,北京人形机器人于2023年11月成立,是国内首家具身智能软硬件全栈科技公司,2024年10月正式升级为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专注于解决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与传统机器人软件开发模式不同的是,“天工”本体就是一个通用平台,具备开源开放性和兼容扩展性,可以灵活扩展软、硬件等功能模块,充分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科研机构及机器人相关企业可基于“天工”平台的软硬件功能,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二次开发。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天工”被作为北京重大开源成果,全面展示北京引领开源潮流,打造开放创新生态的最新成就。开源内容包括天工结构图纸、软件系统,以及数据集等内容,为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初创企业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具身智能研究的基础底座。
“作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北京人形机器人持续攻坚具身智能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生态建设,并向全行业开源开放。”李春枝表示,具身智能在“智能化”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行业亟需一个具备多本体兼容性、多场景适应性和强大泛化能力的通用智能平台。
扶持政策增信心
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预测,机器人革命将创造数万亿美元的市场。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还是全球机器人的第一大生产国。
2025年,“具身智能”还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政策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企业的持续研发主要靠的是人才驱动和资本驱动两个要素。北京属于人工智能人才密集型的城市,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顶级人才加入到具身智能行业,而因为政策的鼓励也驱动大量资本向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领域聚集。”李春枝强调,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既依赖于企业自身持续地研发,还依赖于周围产业链的生态。
她进一步介绍,近年来,北京和经开区均推出了多项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既有税收减免、研发补贴,也有人才、供应链、应用场景方面的持续支持。
在场景应用落地方面,2月28日,北京经开区发布万台机器人应用计划。正式全面开放亦庄新城场景资源,在两年内释放超万台、近50亿元具身机器人应用机会,涉及高端制造、教育教学、园林水域、产业园区、医疗康养、市政管理等9个典型场景。
在产业链方面,经开区积极引进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等,将供应链的上下游公司引入经开区,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李春枝认为,对于专注于机器人技术的高新科技企业,这些政策不仅展示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也让企业对未来在此发展的可能性充满信心。
记者手记: “跑”出科技加速度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天工”跑出的一小步,是北京科技和产业迈出的一大步。
2021年,国外双足机器人Cassie(没有上半身的仿鸵鸟构型双足机器人)用时约53分钟跑完5公里,保持着全球双足机器人户外奔跑的最远纪录。“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跑完21.0975公里的成绩可以说是创造了世界纪录,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运动能力的重要里程碑突破,显著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自主适应能力,以及长时间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未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赛事中,参赛的20支赛队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等全国各地人形机器人选手。从这次集中亮相和比拼来看,虽然都是人形机器人,但它们的外表、身高、体型、跑姿,以及各自的强项千差万别。有的高达180cm,有的只有75cm,有的续航长,有的速度快,有擅长奔跑的,也有擅长格斗或者后空翻的,还有负责“貌美如花”的。
跌倒、跑偏、倒着走、罢工……比赛过程中状况百出,让人忍俊不禁,有人说“今天的快乐是机器人给的”,虽然有些搞笑,但请不要嘲笑。这次公开比拼不仅考验速度和耐力,更是软硬件协同的实景测试,比赛提供了最佳的技术验证舞台,除测试和展示机器人本身的关节、动力电池、材料、通信等方面的稳定性之外,还考验机器人团队的操作、控制、研发训练等整体水平。这些在现实复杂开放环境中“跑”出来的数据对未来机器人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每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都将代表着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新一轮的创新突破,从而加速它们在更多真实场景的应用落地。
任何科技的发展进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形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为人类的生活服务还需要时间、耐心和宽容,现在的一次次跌倒并不是它的黑历史,而是来时路。
科技企业很需要各种各样的“训练场”和舞台进行产品的交流和展示。在北京,这样的机会一个接一个,除了3月的中关村论坛、4月的机器人马拉松赛事,即将于5月8日举行的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将提供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传播前沿思想理念、发布产业政策信息、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平台,让更多人看到科技带来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