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现场。
新华网济南4月20日电(吕放 秦来玲)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宝藏。
4月18日,围绕“开启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新篇章”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学者、业界人士相聚在山东东营,以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为载体,从黄河文化内涵及国际传播、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媒体传播经验与实践三个角度,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
挖掘黄河文化内涵
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黄河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合力,黄河文化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和共同价值观。”黄河水利作家协会主席、《黄河画传》执行主编侯全亮在论坛上表示,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部分,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黄河文化是开展国际传播的天然宝藏,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知,才能使黄河文化更具国际传播价值。
基于此,临沂大学教授魏本权认为,黄河红色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所以,挖掘黄河红色文化的内涵特质,尤其是红色基因,首先要深入挖掘黄河红色文化的资源、元素,提炼黄河红色文化的符号、故事,然后找到与世界对接的共鸣点,才更有利于推进黄河红色文化传播的国际认同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师王红莲也提出,黄河民间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民间文化在国际传播的时候,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的差异性。”王红莲说,在国际传播中,要转化民间文化的形式和符号,要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用现代的审美方式和设计手法去表达传统的文化符号。
“把民间文化、黄河文化融入到世界中去,才能够更好地沟通中国和世界,融通中国和世界。”王红莲表示。
“黄河文化内涵及国际传播”圆桌对话。
文化视角多元化
提高黄河文化传播的精准度
“5年前,我们全家来到中国,虽然感受到文化差异,但也发现中国人和我们一样,非常重视家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西班牙资深国际记者哈维尔·加西亚说,不同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共通性,就如黄河文化和其他河流同样也存在相通之处。所以要想让黄河文化传播出去,就要让不同文化的人对黄河文化产生亲近感,进而愿意深入了解黄河文化,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与哈维尔·加西亚有着相同感受的还有61岁的意大利厨师费德里科。他已经在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生活了4年。
“在青年时期,我对中国的文化就十分向往,现在来到东营,又感受到了黄河文化。这次报名了黄河文化大集活动,希望能交到更多朋友。”在黄河文化大集的摊位上,费德里科向大家分享着意大利特色甜品。
“我喜欢将意大利美食分享给朋友们,我爱东营,也爱上了黄河。”费德里科说,未来会留在中国、留在黄河口。
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增强国际多方的参与度,增强黄河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以不同文化视角来共同提升黄河文化传播的精准度,是加速黄河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方向。
“国际传播要强化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一国一策,一群一策,乃至一个文化区域都应该有不同的建议、不同针对性的策略。”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认为。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圆桌对话。
加强海外新媒体应用
为黄河文化插上国际传播翅膀
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受众能从哪些渠道得到黄河文化相关的知识?
“去年,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在YouTube平台上发布了介绍山东泰安东平水浒影视城、济南百里黄河风景区、齐河博物馆群、淄博蒲松龄故居等地的系列视频。”外文出版社德文专家李博瀚说,很多德国人通过社交媒体来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同样,黄河文化也要利用好海外社交媒体平台。
“黄河文化海外传播及生态旅游海外推广前景非常广阔。”李博瀚说。
数字化发展带来传播生态的变化。创新技术应用与社交媒体平台,对传播黄河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黄河文化的国际传播中,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的终端,使传播效率最大化。”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院院长程曼丽认为,首先是语言的多样性,数字时代的语言形式多样,包括文字信息、绘本图画,还有表情符号、网络数字语言等。除此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多样性的终端设备,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终端设备,直接进入开放的数字空间获取信息,并且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
同时,在社交媒体时代,要让年轻受众有沉浸式的感受和了解,还可以借助海外“网红”的力量,做好个性化传播。
黄河文化不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也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柔情。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有信心让黄河文化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与会专家信心满满地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