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靶向、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方式的进步,原发肿瘤得到控制患者生存期延长,同时发生肿瘤骨转移及发生骨相关事件的风险也随之升高。肺癌作为目前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骨骼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
1月27日,“中华骨健康学院——恶性肿瘤骨转移多学科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大会聚焦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领域进展,并启动《中国实体瘤骨转移诊疗多学科专家共识白皮书》项目,以为医生教育和患者教育提供依据,助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生存获益。
肺癌骨转移该如何科学应对?针对骨转移的治疗又有哪些前沿进展呢?为此新华网采访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主任医师周彩存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周彩存教授
新华网:近些年,随着各种新药还有新的治疗手段应用到临床当中,肺癌患者的治疗发生了哪些积极改变?
周彩存:在我国,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类型。随着近些年肺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的兴起,肺癌治疗效果越来越好,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以前晚期肺癌病人很少有活过1年以上的,而目前免疫治疗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18%—32%,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而对于肺癌早期病人,围术期的靶向治疗也有了长足进展,靶向治疗逐渐从治疗晚期病人转变为对早期肺癌病人的辅助治疗,让我们看到肺癌真正走向“慢病化”的希望。
随着肺癌患者生存率不断提高,发生肿瘤转移的病人也逐渐增加,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控制疾病相关转移灶的问题。以骨转移为例,当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及骨相关事件(SREs),常常预示着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生存期的缩短。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骨转移以及骨相关事件对于肺癌患者尤为重要。
新华网:目前肺癌骨转移的治疗现状如何?有哪些痛点与难点?
周彩存:骨骼是肺癌远处转移的常见部位之一,肺癌骨转移发生率大约在10%—15%,肺癌患者一旦发生骨转移,骨骼会被癌细胞损伤、侵蚀,出现骨质疏松,骨骼变得脆弱,并引发骨痛、骨折等症状,尤其当骨转移发生在重要部位时,严重者可引起截瘫,大大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并且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后,直接抗肿瘤的药物效果往往不佳,无论是化疗还是靶向治疗,都不如治疗其他部位转移灶的疗效好。
因此,对肺癌骨转移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十分重要。我们强调,在病人初期诊断时,一定要给病人做全身的评估,做好TNM分期。对于骨转移,常规可以通过骨扫描来及时发现,同时临床医生要关注病人的临床症状,如胸背、腰椎等部位有没有疼痛,有没有脊神经根压迫症状等等。让发生骨转移的病人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新华网:您正在牵头编写《中国肺癌骨转移诊疗白皮书》,其对当下的骨转移治疗有哪些实用价值?
周彩存:随着抗癌技术的进步,即便确诊了骨转移,可供医生和患者选择的治疗手段也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临床医生对肺癌骨转移的规范化治疗十分重视。在我们将要发布的《中国肺癌骨转移诊疗白皮书》中,将涵盖关于肺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对重要部位骨转移的危害评估等实用内容。
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往往需要多学科医生的合作配合,《中国肺癌骨转移诊疗白皮书》将给出一整套涉及多学科的治疗方案。如哪些病人需要外科干预、哪些病人需要药物治疗、哪些病人需要放疗、不良反应如何处理等问题,都可以在白皮书中找到全方位的指导,可以给广大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在肺癌骨转移诊断和治疗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新华网:肺癌领域已有越来越多的药物纳入医保,近期RANKL抑制剂药物地舒单抗120mg的骨转移适应症也纳入了国家医保乙类目录。您认为这将会给肺癌及其它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怎样的改变?
周彩存:随着近年来各种肺癌治疗的新药纳入医保,各类治疗的可及性、可负担性在明显改善。而针对于骨转移的用药而言,以前较常用的是双膦酸盐类药物,但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以地舒单抗为代表的RANKL抑制剂可以特异性结合RANKL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成熟和功能,减少骨转移引起的骨破坏,有效延缓首次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并降低骨相关事件的发生频次,且安全性相对更好,已经成为国际上骨转移诊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药物。此次地舒单抗120mg相关适应症纳入医保,对于骨转移病人来讲肯定是一个好事,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得它的可及性大大增加。
作为临床医生,通过更好的药物以及 MDT 这种多学科协同诊疗的模式,给每个病人制定比较精准的骨转移治疗方案,再结合我们全身抗肿瘤治疗,减少骨相关事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一直的期待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