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新工科建设何以迭代跃升,有效弥合“传授知识”与“课程育人”二元对立缝隙,更好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思考下,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郭磊教学团队,在学校教务部门的指导下,立足学院学科专业优势,融入海洋特色,构建出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示范、思政赋能、协同发力”新工科课程生态群体系。该体系以雁形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示范课程为建设基础,以思政赋能为价值引领,以跨学科交叉融合为实施路径,以课程群协同共建为支撑平台,系统性地形成了“头雁示范—雁阵协同—生态共育”的三阶递进发展模式,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迭代跃升提供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头雁示范筑精品,凝心聚力“强思政”。教学团队依托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骥教授主持获批的国家一流专业且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为试点,通过锤炼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省级一流课程、践行省级思政项目,凝练出“技术筑体、质量筑基、价值铸魂”的阶梯式课程升级模型,形成“知识—能力—价值”三元融合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同时,课程负责人郭磊秉承“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教赛结合”的课程建设理念,构建“教学竞赛驱动、教改项目引领”的双向赋能机制,形成“赛教互促、研改共生”的可持续创新式教学生态。经过《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头雁示范”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新工科课程建设范式。
雁阵协同注动能,群雁齐飞“齐发力”。教学团队以头雁课程建设为范式,将分属不同新工科专业、能够支撑同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课程性质不同的课程协同共建,形成跨专业的课程生态群体系。在这一生态群体系理念下,教学团队在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活动,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以启发式、案例式教学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专业自豪感、获得感,从而转化为内在学习驱动力。这种体系理念推动实现了从单一课程建设到课程群生态化发展的跨越,验证了“头雁引领—雁阵协同”模式在新工科课程群建设中的可行性,探索出跨专业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效路径和工程认证协同共建生态系统。
生态共育加速度,党建引领“护远航”。教学团队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等党建品牌为课程思政价值锚点,推动课程群建设与基层党建活动协同创新,形成“党建—专业—课程”育人生态协同进化。团队负责人打造出《信号与系统》的“课前五分钟,书记进课堂”专项行动,以“大国崛起的密码”等主题案例为切口,将国家战略需求、工程伦理规范、海洋强国使命融入“5分钟思政切片”,实现“知识讲授—价值引领”的无缝衔接,真正体现了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的同频共振,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创新范式。
近五年来,团队负责人郭磊主持《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项目9项,其中省部级项目4项;依托《信号与系统》课程获得教学奖励11项,其中斩获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5项,所获成果经校内外多渠道及网络传播。团队负责人利用校内讲授公开课、参加青年教师成长沙龙、竞赛经验分享等教研活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强国行”党日活动、课程案例上线新华思政网等进行课程育人模式推广。教学团队以《信号与系统》为示范课程,牵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罗朋老师主讲的《电机学》、通信工程专业石丽梅老师主讲的《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践行出新工科“课程生态群”体系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为新工科跨专业协同提供范式。
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郭磊教学团队以“头雁”课程为示范引领,以“雁阵”课程协同为支撑,以“生态”共育赋能为保障,构建出“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专业认证”三位一体的课程群建设体系,形成了以项目为牵引、以教学竞赛反哺课堂实践的良性循环机制。依托“思政—党建”双要素深度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设计和课程思政的系统性赋能,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广海方案”。课程建设成果突破校际壁垒,实现跨域协同共享;课程改革经验跨越南北疆域,在广东、黑龙江、新疆、天津等多省份和直辖市高校落地生根,形成“一地创新、多地复用”的良性循环。(供稿:石丽梅、姜晓丹、袁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