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结合天津五大道海棠花节、北京陶然亭公园集市、沈阳科技旅游、南京都市旅游和孝感文化旅游等调研成果,以及清明节假日旅游市场数据,提出了春季赏花游、大众旅游春季档等旅游新概念,推动全年旅游从“七节两季”走向“七节四季”。现将专题报告《春季旅游正当时》全文分享如下。
旅游消费有其明显的季节性,春踏青、夏避暑、秋登高、冬赏雪,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美好生活的现代时尚。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以来,元旦、春节、清明、劳动、端午、中秋、国庆七个节假日和避暑、冰雪两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节两季”,一直都是观察旅游经济的重要窗口期。随着更多消费促进政策的出台,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和旅游产品的供给增加,以及部分地方中小学生放春假倒逼带薪休假政策的落实,培育春季赏花游或大众旅游春季档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
旅游部门研发推广了更多季节时效强、情绪价值高的“花地图”和“青线路”,以花漾主题培育赏花经济
进入春季以来,梅花、杏花、樱花、海棠花、牡丹花、玉兰花,特别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杜鹃花,陆续迎来盛花期,由南往北次第盛开。各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赏花地图”。3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举行“2025花开京津冀”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推出了214处赏花片区和奥森公园到景山公园的世界文化遗产线、从国际雕塑公园向东经中山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到庆丰公园“神州第一街”赏花线。天津五大道的海棠花节、武汉的樱花季、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重庆李子坝的“轨道穿花”、成都双遗马拉松的油菜花跑道、洛阳的汉服赏花节、昆明的食花季、无锡鼋头渚樱花谷都是全国知名的赏花打卡点,持续领跑春季旅游热度榜。3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在黄山举办2025全国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现场发布了32条春季乡村旅游线路。各地政府和市场联动的系列“花+”“花x”,有效释放了赏花踏青的消费潜力和经济价值。北京前门大栅栏商圈打造传统节气与潮流消费“美好生活节”,上海静安嘉里中心结合“春日艺术季”推出“城市微度假”空间,天津打造“戏聚海棠”全域沉浸式演艺场景,开封清明文化节开展实景剧本游,音乐、艺术、美食节事活动创新供给,以具象化仪式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科技赋能春季旅游,为游客提供了情绪价值,彰显了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也为地方带来了经济价值
旅游是幸福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日渐显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春季出游让广大游客感受岁月静好,也为城市和乡村带来了经济活力。2024年清明节假日三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旅游花费539.5亿元;劳动节假日五天的数据为2.95亿人次和1668.9亿元;端午节假日三天的数据为1.1亿人次和403.5亿,展现了春季旅游强劲的消费增长潜力。2025年清明节假日三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1.26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575.49亿元,同比增长6.7%。入出境游客251.33万人次,同比增长22.4%。假日期间,49.7%的游客到访了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和商圈。更多的特产集市和文化市集进入了城市公园、休闲街区和旅游景区。清明节假期3天,重点监测的旅游景区、商圈、街区同比增长3.6%。其中,5A级旅游景区和重点休闲街区日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主要商圈日均客流超2.3万人次。杭州西湖、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金华横店影视城、苏州金鸡湖景区、泰山风景名胜区、大理古城、西安大唐芙蓉园景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景区游客接待量位居前十位。天津五大道文化旅游区受海棠花节影响,客流量增长超过50%,多地热门景区发布约满限流公告。
各地旅游景区、度假区、历史文化街区和休闲商圈等“三区一圈”,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技馆和文化站等“四馆一站”,还有戏剧场到菜市场,共同构成了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从室内走向户外,游客全方位感受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浪漫人文,还有“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盛世繁华。音乐节、演唱会、小剧场话剧、合唱团、电竞、街舞、快闪、特展、服装秀、市集、宿集、美食,还有景区度假区的实景话剧、杂技表演、NPC互动、花式研学、休闲体育等活动,都让春季充满了烟火气、文化味和科技感。专项调查显示,10.8%的受访者在祭扫的同时也表示会参与各类民俗活动。穿汉服打卡博物馆、古礼祭扫成为年轻游客的“春日限定”。疗愈系露营、减压式农耕体验、舌尖上的春鲜和后备箱的土特产品,极大提升了春季乡村旅游的丰度和品质。旅游与休闲、体育、文化、商业、购物、餐饮等传统行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多元融合为旅游消费市场注入新动力。游客选择社区公园、非遗体验、文化市集等活动体验者分别占比47.0%、36.9%、28.9%。
日趋完善的高速交通网络、移动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游客在春季走得更快、更远、更自由了
相对拥有春节长假的冬季旅游、带薪休假季的夏季旅游和国庆节长假的秋季旅游,春季旅游以中近程旅游和都市休闲为主。2025年清明节假日期间,主要客源地和目的地集中在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主要辐射和虹吸半径在200-300公里。全国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88.24公里,同比增长9.9%;游客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18.43公里,同比增长33.5%。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川、河北、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接待游客人数居前,合计接待了58.2%的国内游客。分城市来看,重庆、北京、成都、上海、武汉、广州、西安、杭州、郑州、深圳、天津、长沙、苏州、南京、石家庄、合肥、沈阳、昆明、济南、哈尔滨等游客接待量居前20,合计接待了全国28.3%的国内游客。
春季旅游者选择小城市或县城错峰出游的主动性更强。清明节假期仅有35.9%的游客会选择热门目的地和网红城市,32.8%的游客会选择性价比高的小城市或县城,31.3%的游客会选择人少的城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喀什、伊犁、克孜勒苏、昌吉等市州,湖北省的十堰、仙桃两市和神农架林区,青海省的海西州,西藏阿里地区等西北、华中城市客流增幅明显。
旅游专列、公路自驾和内河游船,为春季旅游带来了更多的当代内涵和时尚气息。北京市中心到延庆的“开往春天的列车、”环长三角的 “高铁赏花专列”,让这片美丽的国土洋溢着浓郁的中国风和世界范。上海游客自驾去苏州看香雪海,武汉游客乘地铁到黄陂赏木兰云雾山,早出晚归的短程旅游有效激活了都市圈的消费辐射力,有力拉动了特色民宿、露营基地和主题农庄的旅游消费。来自租车平台的数据表明,异地还车订单量,特别是配备儿童安全座椅和户外装备的车型预订量自3月开始持续增长,预示“高铁+租车”已经成为春季自由行的新风尚。
培育春季旅游市场需要消费促进政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协同发力
各地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公共资源共享。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新疆等地政府院落和企事业单位逐步向游客开放。乌鲁木齐、扬州、广安、徐州等城市发布政府大院错时共享开放公告。苏州全市金融机构、西宁市公共临时停车场和泊位免费开放。天津市和平区投用免费共享的移动巴士公厕并进行智能消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推出13条清明错峰游园路线,四川省文旅厅重点整治“不合理低价游”,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景区预约系统崩溃也及时得以优化管理,各地假日旅游市场平稳有序。清明期间游客满意度超过了80分,达到了满意水平,高于去年同期和今年春节,92.4%的游客认为假期出游有助于产生积极情绪。
旅游消费需要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闲暇时间和出游意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落实节假日制度安排”,两办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严格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全国两会热议的“普惠旅游”,都是保障国民旅游权利的有力措施。假日制度优化叠加春季旅游推广、市场促销、节事活动、线路培育和品质升级等措施,稳定了旅游消费预期和发展信心。气象科学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春季旅游市场开始走出“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迎来了“科技+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江西婺源通过气象卫星监测油菜花长势,精准推出“赏花指数”。山东青岛气象部门成立赏花赏叶预报专班,绘制发布崂山气象景观地图。贵州清镇樱花节与安踏体育合作推出“跑樱系列”装备,让青春在春色中绽放。
随着更多政策效应的释放、现代科技的应用和公共服务的完善,每一朵绽放的花朵都是旅游场景的入口,每一次远足的踏青都是美好生活的体验。当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遇见多品类、高品质的旅游供给,我们终将迎来大众旅游的春季档。